在全国低空经济加速布局的浪潮中,新疆凭借独特的地理禀赋、丰富的应用场景与政策支持,正走出一条差异化发展道路。从北疆的草原低空旅游到南疆的无人机植保,从口岸的低空物流试点到矿区的通航巡检,新疆正将地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逐步构建起 “基础设施先行、场景多元拓展、产业协同联动” 的低空经济生态,为边疆地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 “新疆方案”。
一、基建破局:织密低空交通网络
新疆地域辽阔,地广人稀,传统地面交通覆盖成本高、效率低,低空交通成为破解 “出行难、物流慢” 的关键。2025 年以来,新疆加快通用机场建设步伐,截至 8 月已建成并投用 18 个通用机场,覆盖乌鲁木齐、昌吉、喀什、伊宁等 12 个地州,另有 10 个机场处于在建阶段。其中,乌鲁木齐甘泉堡通用机场作为区域枢纽,已建成 800 米跑道、20 个停机位及配套加油、维修设施,可满足固定翼飞机、直升机、无人机等多类型飞行器起降需求,2025 年上半年起降架次达 1200 余架,同比增长 45%。
除通用机场外,新疆还在重点区域布局 “无人机起降点”,解决 “最后一公里” 覆盖问题。在阿克苏地区,当地依托农业产业园,建设了 50 个标准化无人机起降巢,覆盖周边 20 万亩棉田,无人机从起降巢出发,30 分钟内可完成周边 5 公里范围的植保作业;在阿勒泰地区的边境县,12 个边境村布设了小型无人机起降点,用于边境巡逻、物资投送,将边境管控响应时间从 2 小时缩短至 30 分钟。这种 “通用机场 + 起降点” 的梯次布局,逐步织密了新疆的低空交通网络。
空域管理改革同步推进。新疆结合地域特点,划定 “三类空域”:在乌鲁木齐都市圈、重要口岸等区域设 “管控空域”,实行提前审批;在农业主产区、旅游景区等设 “报备空域”,飞行前 1 小时在线报备即可;在偏远草原、沙漠等区域设 “开放空域”,允许合规飞行器自由飞行。2025 年 8 月,新疆低空飞行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整合空域申请、气象服务、飞行监控等功能,企业和个人可通过手机 APP 完成全流程操作,空域审批时间从 3 天压缩至 2 小时,极大提升了运营效率。
二、场景落地:激活地域特色需求
新疆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产业需求,为低空经济提供了多元应用场景,其中 “低空旅游” 与 “农业服务” 成为率先突破的领域。在伊犁河谷,当地依托那拉提草原、喀拉峻草原等 5A 级景区,推出 “空中看草原” 低空旅游项目,游客乘坐观光直升机,可俯瞰草原起伏的曲线、蜿蜒的河流与散落的毡房,2025 年暑期该项目接待游客超 3 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餐饮收入增长 30%。为提升体验感,景区还引入小型固定翼飞机,推出 “草原环线飞行” 产品,飞行时长 40 分钟,串联多个景点,客单价虽达 1280 元,上座率仍保持在 85% 以上。
农业领域的低空应用则解决了 “规模化作业” 难题。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林果主产区,传统人工植保效率低、成本高。2025 年,新疆推广无人机植保面积达 1500 万亩,占棉花种植面积的 30%。在石河子市的棉田,某农业科技公司的无人机群每天可完成 2 万亩棉田的脱叶剂喷洒,作业效率是人工的 20 倍,农药使用量减少 15%,每亩成本降低 20 元。除植保外,无人机还用于棉田长势监测,通过多光谱相机采集数据,生成长势热力图,指导农户精准施肥,使棉花亩产提升 8%。
口岸低空物流试点取得突破。新疆拥有 17 个国家一类口岸,跨境物流需求旺盛。2025 年 7 月,喀什航空口岸启动 “无人机跨境配送” 试点,无人机从喀什机场起飞,15 分钟即可抵达吉尔吉斯斯坦边境城市奥什,运送药品、生鲜等急需物资。试点首月完成跨境配送 120 单,货物总重量达 3 吨,物流成本较传统陆运降低 40%。目前,该试点正扩大规模,计划将配送范围延伸至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周边国家,打造 “低空跨境物流通道”。
三、产业协同:构建 “疆内循环 + 全国联动” 生态
新疆低空经济发展并非 “单打独斗”,而是通过 “引进来 + 走出去” 构建产业协同生态。在 “引进来” 方面,新疆与内地龙头企业合作,引入技术与资源。2025 年 5 月,新疆与大疆创新签订合作协议,在乌鲁木齐建设无人机组装与维修基地,基地投产后可年产农业无人机 2000 架,满足新疆及中亚市场需求;同时,双方联合开展 “无人机飞手培训计划”,2025 年已培训本地飞手 800 余人,其中 60% 为农牧民,既解决了就业,又为产业发展储备了人才。
“走出去” 则依托新疆的地域优势,对接中亚市场。新疆某通航企业与哈萨克斯坦农业公司合作,为当地提供无人机植保服务,2025 年上半年完成哈萨克斯坦 50 万亩农田的植保作业,带动国产农业无人机出口 150 架。此外,新疆还在阿拉山口口岸建设 “低空经济产业园”,吸引中亚企业入驻,开展飞行器维修、零部件加工等业务,2025 年园区已入驻企业 12 家,预计年产值达 5 亿元,成为连接国内与中亚低空经济市场的 “桥头堡”。
本地产业培育同步发力。新疆鼓励本土企业参与低空经济产业链,在昌吉市,某机械制造企业转型生产无人机机身复合材料,产品已供应大疆、极飞等企业;在克拉玛依市,石油企业与通航公司合作,开发 “无人机油田巡检系统”,用于输油管道、采油平台的安全监测,将巡检效率提升 5 倍,每年节省成本 2000 万元。这种 “龙头带动 + 本土配套” 的模式,逐步完善了新疆低空经济产业链,降低了对外依赖度。
四、未来方向: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新疆低空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在政策层面,2025 年新疆出台《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明确到 2027 年建成 30 个通用机场、500 个无人机起降点,培育 10 家年产值超亿元的低空经济企业,形成 “覆盖全疆、连接中亚” 的低空经济网络。计划还提出设立 10 亿元低空经济产业基金,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与场景落地,目前基金已投资 5 个项目,带动社会资本投入 25 亿元。
市场层面,新疆正进一步挖掘特色场景。在文旅领域,计划将 “低空旅游” 与民俗文化结合,开发 “空中看胡杨”“沙漠星空飞行” 等特色产品;在应急领域,依托通用机场构建 “1 小时应急救援圈”,覆盖全疆 80% 的县域;在能源领域,推动无人机在风电、光伏电站的巡检应用,目前已在达坂城风电场试点,巡检效率提升 3 倍。这些场景的拓展,将进一步释放新疆低空经济的市场潜力。
从基建布局到场景落地,从产业协同到政策支持,新疆低空经济正从 “起步探索” 迈向 “加速发展”。未来,随着低空交通网络的完善、应用场景的丰富与产业链的成熟,新疆有望成为我国西北低空经济的核心区域,既为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为全国低空经济的差异化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