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暴雨,雨水倒灌、商铺进水
孩子上学得背着走
电动车只能推着蹚水
这是过去北七家镇东三旗村
居民挥之不去的烦恼
东三旗村中心街原先积水量
“今年踏实多了!”站在北七家镇东三旗村的中心街,村民王冕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近日,随着东三旗中心街
积水点改造工程的启动
通过雨污管线改造、增设泵站
拓宽方涵等“组合拳”
缓解了这个低洼村庄年年“看海”的历史
而这背后
离不开区镇人大代表张立云
三年来的持续关注与推动
人大代表张立云(右一)同北七家镇有关负责人了解雨水管线敷设情况
东三旗村积水难题由来已久。中心街排水系统因管道狭窄、塌陷、雨污混流导致排水量不足,立汤路辅路及回南路的雨水还时常倒灌,加上负责排水的东大沟渠底浅、排水不畅,多重因素让村内内涝愈演愈烈。数据显示,普通降雨1小时,村内积水就达20公分;暴雨20分钟,积水便能没过脚踝,最深达50公分。仅去年,就有4次强降雨导致积水倒灌民房,最严重的一次波及10户人家。
作为土生土长的东三旗村人,张立云代表对汛期的“水患”感同身受。在区六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回南路沿线积水点治理的建议。建议得到了承办单位北七家镇政府的高度重视,结合镇域内的为民办实事工作,北七家镇政府采取高效、精准且长期有效的工程措施,对该点位及回南路沿线其他积水点位进行改造。
积水点项目启动前,张立云多次与北七家镇政府、施工单位沟通,结合村里地形、管线条件,提出“尽量减少路面开挖对村民出行影响”“兼顾排水效率与周边居住环境”等建议,为施工方案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项目启动后,张立云更是成了工地上的“常客”。她每周都要抽空到施工现场,沿着施工路段查看进度。雨污管线改造时,她蹲在路边询问新管道的承重和抗腐蚀性能如何、这段路的回填什么时候能完成。泵站建设期间,她对着设计图与施工方多次沟通,及时了解水泵的功率与排水原理。方涵贯通后,她又沿着沟渠查看水流情况,和村民一起畅谈“这回再下雨,水肯定能顺顺当当排出去了”。遇到村民对施工有疑问,她当场协调施工方解释;发现材料堆放影响通行,她及时反馈督促整改,当起了连接施工方与村民的“桥梁”。
看着504米的新管线埋入地下,泵站主体结构日渐成型,方涵内水流通畅,张立云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从建议到落地,努力没白费。前几天的大雨,村内就没有积水。”她坦言,看到村民不用再蹚水出行,心里就格外踏实。
管线铺设完成路面修缮进行中
从张立云的持续奔走,到更多人大代表聚焦民生痛点的建言献策,一个个民生难题的破解,见证着人大代表履职为民的初心。这不仅是“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更彰显了人大制度在倾听民声、汇聚民智、解决民忧中的独特优势,让群众的获得感在一件件实事中愈发真切。
图文:轩辕伊子、韩慧
来源:北京昌平
昌平中小学活动群
(含志愿时长活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