饰演如此德高望重的民国大师,对谢君豪来说也有压力。当初,导演甘小二找到谢君豪,将剧本和人物小传一并递出时,谢君豪很意外,“我们岭南竟然还发生过这样令人感动的事”,守土有责,而守护中华文化是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责任,“敌人侵略得了一个地方,但侵略不了我们的文化和精神”。作为新亚中学第五届学生,谢君豪有幸见过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气派。他记得,那时候新亚研究所就设在学校里,一栋几层高的小楼房,乍看不起眼,但出出入入都是高知分子,虽然生活清苦,但腹有诗书,为人儒雅风趣。
而教导他的老师们,有穿靛蓝旗袍的女先生、着长衫的儒者、看似粗犷却能出口成章的“阿叔”。性情各异的他们,对教书这份事业持有信念与崇敬之心,因此对学生加以严厉的管教。这份信念感,正是谢君豪洞悉一代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窗口。电影里有一段情节:英国驻华科学参赞、科学史家李约瑟到访,黄际遇与其他教授带李约瑟在校园参观。在读剧本阶段看到这里时,谢君豪曾不解:在日军迫近之际,为何黄际遇和卫梓松还要忙前忙后,向外宾介绍学习的情况,而不是想着逃生?直到谢君豪剪短头发,穿上长袍,双手作揖,进入黄际遇当年的处境时,他明白了,坪石先生当年不仅要教书,还要“教人”求存。
1993年,香港著名编剧杜国威写就了《南海十三郎》的舞台剧剧本,讲述了民国时期的粤剧天才江誉镠(艺名“南海十三郎”)的跌宕一生。他早年恃才傲物,坚守创作的原则,但后来经历了情伤、战乱,在不愿接受“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业后,成了众人眼中邋遢潦倒的“疯子”,最后横尸街头。
是谢君豪演活了这一天才、傲骨与疯癫的复杂结合体,并因此一举成名,成为香港话剧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首席演员。1997年,舞台剧被搬到银幕上,由高志森拍摄成电影,更是将谢君豪推上了“影帝”的宝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