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素质是干部的“首善之标”,是选人用人的“第一门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然而,当前干部政治素质考察仍存在“虚化”“泛化”“形式化”等问题,导致“带病提拔”“两面人”等现象时有发生。唯有做深做实政治素质考察,才能为党和国家事业选拔出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破除“虚化”困境:以“具体化”指标构建考察体系
政治素质不是抽象概念,而应转化为可量化、可操作的考察指标。部分地区在考察中仅以“政治立场坚定”“大局意识强”等模糊表述评价干部,导致考察结果“千人一面”。需将政治标准细化为具体行为特征,例如:政治忠诚度:是否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是否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行为;政治敏锐性:面对重大风险挑战时,能否快速识别政治风险、主动发声亮剑;政治担当力: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是否冲锋在前,是否存在“推拖绕”现象。
某地通过建立“政治素质负面清单”,明确20项“一票否决”情形,如参与非法宗教活动、在重大问题中态度暧昧等,让考察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只有将政治标准“落地为尺”,才能避免“凭感觉打分”“靠印象评价”。
破解“形式化”难题:以“多维度”方法提升考察精度
传统考察方式依赖“一张表、一次谈话、一份总结”,易陷入“材料政绩”“话术包装”的陷阱。需创新考察方法,构建“立体化”考察体系:
日常考察“见微知著”:通过干部参与重要会议的发言、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对、八小时外的生活圈等细节,捕捉政治表现的真实状态;
延伸考察“穿透表象”:深入社区、项目一线,向服务对象、基层群众了解干部口碑,防止“台上讲一套、台下做一套”;
大数据赋能“精准画像”:整合信访举报、审计结果、舆情监测等数据,建立干部政治素质数字档案,为考察提供客观依据。
例如,某省在考察中引入“政治素质行为事件记录法”,记录干部在关键事件中的政治表现,形成“一人一档”的动态画像,有效提升了考察的精准度。
破除“泛化”倾向:以“差异化”标准分类精准考察
不同岗位、不同层级干部的政治素质要求存在差异,需避免“一刀切”的考察模式。例如:
对“一把手”:重点考察其贯彻民主集中制、驾驭复杂局面、统筹发展与安全的能力;
对年轻干部:侧重考察其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在大是大非面前是否敢于斗争;
对关键岗位干部:如财政、组织人事等领域,需强化廉洁自律、规矩意识的考察。
某市针对乡镇党委书记和市直部门负责人分别制定考察清单,前者突出“抓基层治理、促乡村振兴”的政治担当,后者强调“服务大局、改革创新”的政治能力,实现了“按图索骥、精准识人”。
破题“结果运用”之弊:以“刚性约束”强化考察权威
考察结果若不与选拔任用、管理监督挂钩,便会沦为“纸面文章”。需建立“考察-反馈-整改-问责”闭环机制:
与选拔任用挂钩:对政治素质不合格的干部实行“一票否决”,对表现突出的优先提拔使用;
与教育管理结合:针对考察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开展专题培训、谈心谈话,帮助干部补齐短板;
与监督问责联动:对考察中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纠偏;对严重违反政治纪律的,依规依纪严肃处理。
某省将政治素质考察结果作为干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的“硬杠杠”,近三年因政治素质不达标被调整的干部达127人,释放了“政治不合格,一切免谈”的强烈信号。
干部的政治素质,关乎党的执政根基,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做深做实政治素质考察,不是简单的“填表打分”,而是对干部政治信仰、政治品格、政治能力的全面检验。唯有以“钉钉子精神”推进考察工作,构建科学化、常态化、长效化的考察机制,才能让政治标准真正成为选人用人的“高线”和“红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干部支撑。
政治标尺立起来,干部队伍强起来。让我们以政治素质考察为抓手,锻造一支绝对忠诚、绝对可靠、绝对纯洁的干部队伍,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书写无愧于党和人民的答卷!(宣汉县委组织部 简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