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烟台银行的话题热度很高。
这与其一系列负面信息集中爆发有关——
1.多出3亿元不良贷款
2025年上半年,烟台银行不良贷款率转为上行。
截至2025年6月30日,烟台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为1.43%,较2024年末的1.16%上升了0.27个百分点。同时,不良贷款余额从2024年末的9.42亿元增至12.41亿元,增幅达3亿元。
2.山东证监局责令其整改
2025年6月,山东证监局指出烟台银行在基金销售业务中存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制度执行失效等问题,并责令其整改。
3.中国人民银行密集处罚
2025年7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因6项违规行为对烟台银行处以警告和罚款319.2万元,两高管(时任烟台银行副行长、总会计师)分别被处以2.5万元和1.5万元罚款。
6月13日至7月14日,烟台银行收到中国人民银行烟台市分行7张罚单(含3名高管),罚款总金额118.7万元。
4.国家网络安全通报中心通报违规
2025年8月,国家网络安全通报中心通报烟台银行《烟台银行市民e贷》微信小程序存在个人信息管理违规问题。
不良贷款攀升三因素
万得数据显示,此前6年,烟台银行的不良率,都处于持续下降当中——2019年高达2.97%,随后一路下降至2024年的1.16%。2025年不良率忽然上升,出现3亿元不良贷款增长。
分析认为,烟台银行的不良贷款变化,是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外部环境的冲击
如,烟台作为重要工业港口城市,经济结构中的制造业、外贸、渔业、农业等传统行业,受到大环境各种冲击,叠加新冠疫情因素后放大。山东地区(如邹平、东营、烟台),曾广泛采用企业间互保、联保的融资模式。一旦圈内一家核心企业出现问题,风险传导会引发银行贷款大面积不良。
第二,银行自身经营与管理
如,烟台银行2024年十大客户贷款62.97%的比例,易因“担保圈”的违约引发联动,影响资产质量。再如,烟台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存在一定的期限错配问题。截至2024年末,一年内到期资产占总资产的57.27%,一年内到期负债占总负债的73.28%。这种错配可能导致银行在流动性紧张时被迫处置不良资产,从而加剧不良贷款的暴露。
第三,监管政策的影响
近年来,监管趋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大力推动金融机构真实、全面地暴露不良资产,严禁隐匿和作假。因此,不良率上升有一部分是“监管驱动”,是之前被隐藏的风险现在被“晒”到了阳光下。
烟台银行全面承压
通过有效调控,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整体处于下降通道中。
按照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2025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4万亿元,较上季末减少24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49%,较上季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率,以机构分类统计——
国有大行1.21%(去年同期1.24%);
股份行1.22%(去年同期1.25%);
城商行1.76%(去年同期1.77%);
农商行2.77%(去年同期3.14%)。
虽然不良贷款率整体下降趋势明显,但是,不同类型的银行,承压状况有所不同。城商行与农商行虽然不良率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农商行不良贷款压力最大,2025年出现不良率上升的银行中,也以农商行居多。如,2025年3月末青海大通农商行升至4.74%(去年同期2.24%)。
城商行也处于承压中,不良率上升的例子,如嘉兴银行2025年3月末不良率升至1.34%(去年同期0.72%)、汉口银行2025年3月末不良率升至3.09%(去年同期2.75%)等。
不良率承压的直接原因有多种,如区域性经济压力(如青海大通农商行)、信贷投放结构变化(如汉口银行)、行业竞争加剧(如嘉兴银行)、资产质量压力、风险处置力度不足等。
烟台银行则包括资产质量承压、贷款行业集中度高、内控与合规管理存在缺陷、信用减值损失增加、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以及信息披露问题等多重原因。其承压的核心问题是管理,表现出来,就是通过监管“拆弹”。
以监管“拆弹”
金融监管部门正在持续强化对银行资产质量真实反映的要求,严厉打击通过违规手段掩盖不良贷款的行为。
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地方性金融机构,都在面临更严格的监管审查和更高的处罚标准。处罚的目标之一,也是“拆弹”。
按照企业预警通对金融金融监管局、央行、外管局开列的罚单统计,在1月与7月两大调控节点上——
2024年1月,罚单1161张,罚款金额3.09亿元;2025年1月,罚单802张,罚款金额3.17亿元。罚单数量减少,但罚款金额提高,可见对重点监管区域处罚加力。
2024年7月,罚单760张,罚款金额2.25亿元;2025年7月,罚单851张,罚款金额2.41亿元。罚单数量与罚款金额双升,体现监管处于持续发力中。
企业预警通对金融金融监管局、央行、外管局开列的罚单违规原因统计中,受罚违规行为前三位为:信贷业务违规、反洗钱业务违规和内控制度不健全。
企业预警通显示各类型银行受罚领域分布
2025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机构已实施多起对掩盖不良资产银行的处罚。
如——
2025年1月10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通报,汉口银行重庆分行被处以罚款120万元,原因是该行存在“印章管理严重失控、长期未察觉涉案员工各类违法违规行径、违规发放贷款掩盖信用风险”的违法违规行为。此前的2024年4月,汉口银行,以“换壳”方式承接债务掩盖不良贷款、以贷还贷、以贷收息、利息挂账缓收等方式掩盖信贷质量,获罚485万元。
2025年7月21日,华夏银行石家庄分行,因违规向风险客户新增贷款掩盖不良贷款、违规上调五级分类掩盖不良贷款,获罚65万元。
2025年7月21日,农业银行廊坊分行,因贷款“三查”(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不到位、以贷还贷、掩盖信贷资产质量等,获罚60万元。
2025年7月29日,长安银行,因违反支付结算管理规定,获罚400万元。
2025年8月7日,安徽长丰农商行,因十项违法违规行为,获罚299.9万元。
2025年8月20日,恒丰银行重庆分行,因掩盖不良贷款、投资管理不到位、贷款“三查”不尽职等,获罚26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监管处罚深化了“双罚制”,对相关责任人的追责力度加大,处罚延伸至相关高管。
不仅是处罚银行,不良资产的生态化、系统化管控也在2025年走向深化。
如,2025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促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高质量发展提升监管质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
“稳妥审慎开展以结构化交易方式收购不良资产,坚持资产真实洁净转让,不得为金融机构利用结构化交易违规掩盖不良、美化报表等提供支持。”
监管机构已明确禁止通过结构化交易、五级分类调整等手段掩盖不良贷款,进一步收紧了对不良资产处理的监管边界。
那些试图被掩盖的不良贷款,正无处遁形。
增资+引战
烟台银行也在通过增资、引战来自我调整。
2025年4月,烟台银行完成注册资本大幅增加——注册资本从26.5亿元增至46.22亿元,增幅高达74.42%。这是烟台银行应对当前经营压力、谋求未来发展的重要一步。
2025年7月11日,山东监管局发布公告称,同意烟台财金(烟台市财金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受让烟台国丰持有的烟台银行2亿股股份。受让完成后,烟台财金持有的烟台银行股份将增至8.73亿股,持股比例提升至18.88%,稳居第二大股东。
烟台财金不仅是一家地方国资平台,其旗下还持有烟台融资担保集团、烟台市政金融服务中心、恒丰银行、烟台农商行、蓬莱农商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的部分股权。通过此次增持,烟台银行与这些金融机构之间的协同效应有望增强,为未来的资产整合和规模扩张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资本补充+股权重构,两大手段,体现了烟台银行的主动求变,即在化解历史风险与监管压力的同时,为未来发展积蓄力量。国资影响力的提升,无疑为烟台银行带来了更稳定的股东背景和潜在的资源协同优势。
但是,烟台银行挑战的基本面仍在,如资本仍吃紧(增资后,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依然偏低)、内控与合规还是短板,经营需面对现实压力等。烟台银行能否真正把握机遇,还取决于其能否有效提升内部治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
值班编委:李红梅
编辑:韩涧明
审读:戴士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