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经科学领域,主流观点始终认为:意识是大脑演化出的自然现象。当大脑神经元集群被激活时,不仅会催生意识体验,还会让我们产生 “自由意志”(或 “自愿行为”)的主观感受。但这里藏着一个关键前提 —— 大脑的电信号活动,始终受解剖结构与物理定律的双重约束。
正是这一约束,让 “准备电位(readiness potential,RP)” 理论在近几十年里持续引发争议。所谓准备电位,是指在人类大脑皮层中观测到的一种特定脑电信号:它不仅会出现在我们做出随意肌肉运动(比如抬手按按钮)之前,甚至会先于 “我想做这个动作” 的意识意图出现。换句话说,大脑已经 “悄悄准备好行动” 了,我们的主观意愿才姗姗来迟。也正因如此,部分研究者提出了一个颠覆认知的观点:自由意志或许只是一种幻觉,因为决定行为的脑活动,早于我们的意识察觉。
这场关于 “自由意志是否存在” 的神经科学辩论,已持续了近 60 年。而在某年 2 月 6 日,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发表的一篇研究,为这场漫长争论提供了全新视角。研究团队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准备电位(RP)是否会依赖于身体的内部状态,以及大脑对这些状态的感知与处理?
“我们的结论是,自主行为确实与身体内部状态密切相关,但关联方式可能和大家的直觉不太一样。” 研究作者之一、认知与神经修复专家奥拉夫・布兰克(Olaf Blanke)解释道。
为了验证猜想,布兰克与团队设计了一项精密实验:他们招募了 52 名健康受试者,让受试者在无外部指令的情况下 “随意按下按钮”,同时通过脑电图(EEG)实时监测其大脑活动,并用胸部束带同步记录呼吸节奏与心脏搏动。
实验结果呈现出两个关键发现:第一,受试者按下按钮的自主行为,与规律的呼吸周期显著相关 ——呼气时启动自主运动的频率,远高于吸气时;但这种关联与心跳无关,更重要的是,所有受试者都完全没意识到 “呼吸和自己按按钮的动作” 之间存在联系。第二,一直被视为 “脑皮层独立活动信号” 的准备电位(RP),竟然会随着呼吸周期的变化而调整。
“这说明准备电位并非只对应大脑皮层的单独活动,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与呼吸相关的皮层处理过程,和自主行为的结合。” 研究第一作者朴亨东(Hyeong-Dong Park,音译)指出。这一发现还进一步打破了 “运动控制仅由大脑主导” 的固有认知:更高层次的运动控制,其实纳入了人体器官(尤其是肺)非自愿的周期性运动参与。不过研究者也坦言,目前对 “控制呼吸的精确神经通路” 仍知之甚少,这一领域还需要更多后续研究来填补空白。
下次当你的手不自觉地伸向零食罐里的甜食时,不妨先深深呼出一口气 —— 或许这会让你多一秒停顿:此刻的 “想吃”,究竟是真正的需求,还是被呼吸悄悄影响的大脑 “提前准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