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墙,一幅画,一支烟,绍兴鲁迅纪念馆里,这支烟点燃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控烟志愿者说,这是“不良示范”,会误导公众。要求修改。
文旅局回应,会“听听百姓的想法,好好考虑考虑”,不会随便做决定,
一场看似关于“禁烟”的争议本质上却是一场关于“我们如何面对历史”的灵魂拷问。
![]()
鲁迅先生抽烟,这是历史事实。一个不容置疑、无法抹去的事实。那支烟是他思想的燃料,是他深夜奋笔时的伴侣。
在他的照片里能看到,从他的文字中能体会。
现在有人要求把这支烟从墙上“P”掉。理由很“正确”:为了公共健康。
![]()
好,那我们不妨顺着这个逻辑走下去,
李白斗酒诗百篇,是不是该把酒杯从他画像里拿走?毕竟酗酒有害健康。
关云长美髯公,是不是该给他刮个干净?毕竟大胡子可能不卫生,还可能藏污纳垢。
丘吉尔的雪茄,斯大林的烟斗,是不是都该从历史照片里一并清除?
当历史人物必须经过现代价值观的“美颜滤镜”才能示人,我们得到的,不是一个更“健康”的世界而是一个被篡改、被阉割、被抽空了真实性的文化标本。
这种对历史的“洁癖”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上的极度不自信。
近几年我们看到很多“一投诉就整改”的情况好像公共决策的开关在每个“不满意”的人手里,这种“投诉推动”模式是一种典型的治理怠政,它看似高效,其实是用最小的责任风险来换取表面的最大和谐。
它牺牲的是什么?是公共利益的整体性,是文化传承的严肃性,是沉默大多数人的感受。
绍兴文旅局这次回应挺不错的,有“智能政务”的意思,“广泛听民声,全面斟酌”这八个字,就是说他们不想被单一声音限制,不想做那种简单粗暴的“调解人”。
他们明白,公共文化空间,不是谁的私人客厅,不能因为一个客人不喜欢墙上的画,就立刻把它摘下。它属于历史,属于未来,属于每一个来这里思考、感受、对话的人。
![]()
投诉者最核心的论点是:会“误导公众”,尤其是青少年。
这个论点背后,隐藏着一个多么傲慢的预设:公众是愚蠢的,是缺乏辨别能力的,是看到什么就会模仿什么的“提线木偶”。
这简直是对人类智识的侮辱,
一个孩子看到鲁迅先生抽烟,会想到什么?一个心智正常的家长和教育者,会引导他思考:
“看,这就是伟大的鲁迅先生,抽烟对他的身体造成了伤害我们要学习他的精神,但不必模仿他的习惯。”
![]()
看这才是教育。这才是辩证思考。这才是让一个历史人物“活”起来而不是把他变成一个完美无瑕、高高在上的“假人”。
结语
鲁迅先生若在天有灵,看到这场因他一支烟而起的风波,大概会冷笑一声,再深深吸一口烟,接下来吐出一个个烟圈,在空中写下两个字:
“虚伪”
我们总说要学习鲁迅精神,那什么是鲁迅精神?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独立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勇气更是“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清醒。
掐掉墙上那支烟很容易。难的是掐掉我们心里那根凡事都想“一刀切”、害怕复杂、回避真实的“文化心虚”的烟。
那面墙最好就让它原样地立在那里。让那支烟,成为一个永恒的提醒:
真正的强大,不是去美化历史,而是有勇气,去看它完整又真实的样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