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筑梦,坚守初心
星河璀璨,研途相伴
教研之途,她是无畏的前行者
思维启迪,她是睿智的引路人
今年,她指导的3位硕士研究生
研途收获满满
全部申博成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
计算学部董爱美老师
看看她有什么育才高招
个人简介
董爱美,博士,硕士生导师,计算学部副教授。长期从事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方向的研究工作。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其中多篇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等国际Top期刊;出版学术著作1部;主持山东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各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专利成果转化2项;任国际著名期刊“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等期刊的审稿人。
![]()
董爱美老师始终坚信,研究生培养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潜力的挖掘和梦想的助力。作为一名导师,她有幸见证了3名研究生全员考博上岸的奇迹。他们来自不同的起点,但在这里,他们都凭借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华丽转身。
![]()
董老师和郭宣硕、徐静远、王龙的毕业留念(从左至右)
一、不看出身,只看努力——公平的选拔和培养理念
在董爱美老师的课题组里,从来都是“不看出身,只看努力”。无论学生来自哪里,无论他们的本科起点如何,董老师都相信他们有无限的潜力可以挖掘。在选拔研究生时,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计算机科学的热爱,而不是单纯依赖他们的本科背景。
2022年,两名本校本科生和一名外校专升本学生加入了董老师的团队。他们虽然起点不同,但都有着对计算机科学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董老师的眼中,他们都是充满潜力的“白纸”,未来能够书写怎样的篇章,完全取决于他们在硕士阶段的努力和付出。
![]()
二、以兴趣为引,自由与规范并重——独特的培养模式
作为一名导师,董老师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坚持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给予学生较高的自由度,鼓励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入探索。同时,也通过每周一次的汇报,确保学生的研究方向正确、研究进度合理。这种自由与规范并重的培养模式,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保证了研究的高效性。
每周的汇报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也有助于导师与学生深度交流。她会根据学生的研究进展,及时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调整研究方向。这种定期的交流机制,让学生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科研能力和表达能力。
![]()
三、分阶段培养,步步为营——扎实的学术训练体系
研究生三年,董老师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让学生在有序的节奏中稳步前行。
研一:探索与奠基
研一阶段,是学生从本科到研究生学习模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要求学生广泛阅读文献,拓宽知识面,找准自己的研究切入点。
在这个过程中,董爱美老师会严格把关,确保学生的研究方向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研一结束时,董老师要求每位学生都形成一篇高水平论文的初稿,这不仅是对他们学术能力的初步检验,更是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研二:攻坚与突破
研二阶段,是学生全力以赴做实验、投稿、修改稿子的攻坚时期。这个阶段,学生往往会遇到各种瓶颈,如实验失败、论文被拒等。面对这些困难,董老师采取“老带新”的模式,让高年级学生分享经验、传授技巧,帮助低年级学生少走弯路。同时,建立了激励机制,通过表彰优秀、分享成功案例等方式,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坚持不懈。
作为导师,她会密切关注学生的研究进展,及时给予指导和支持。鼓励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退缩,而是积极寻找解决方案。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不仅提升了科研能力,更培养了坚韧不拔的精神。
![]()
![]()
组内经验交流互相学习案例图
研三:收获与展望
研三阶段,是学生收获成果、展望未来的时期。在这一阶段,董老师会为学生提供各种学术交流的机会,推荐他们参加高水平的线上线下等各种形式的学术会议,让他们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升学术影响力。
同时,董老师也会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以最佳的状态迎接毕业和未来的挑战。通过这些努力,学生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显著成果,更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鼓舞。
四、导师的角色——学业引领与精神托举
作为一名导师,董爱美定位自己不仅仅是学业的指导者,更是学生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
学业方面,她精心设计培养方案、严格把关研究环节、及时有效给予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提升学术水平。她积极为学生搭建平台,提供机会,让他们能够接触到前沿的学术信息和优质的学术资源,拓宽学术视野。
同时,董老师会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困难,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她会通过分享自己的科研经历和心得,让学生感受到科研的魅力和挑战,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
![]()
学生感言
郭宣硕
衷心感谢董老师这三年的悉心培养!特别忘不了组会上,您总是不厌其烦地陪我们一行行看稿子,逐段分析,精准地指出问题,那份耐心和细致让我特别感动。您不仅帮我把准了学术研究的大方向,避免走弯路,在论文的每一个小细节上也力求完美,这种严谨深深影响了我。正是有了您全方位的指导和背后默默的关心支持,我才能心无旁骛地投入这三年,踏踏实实地学习和进步。遇见您是我的幸运!
——2022级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硕郭宣硕
上岸齐鲁工业大学
徐静远
感谢董老师三年来在医学图像融合方向的悉心指导:从锚定研究方向、优化融合网络模型,到逐字打磨论文逻辑,您的专业让我受益匪浅。记得投稿被拒时,我焦虑到失眠。您帮我排查问题,让我明白:做科研,技术能力决定走多快,扛住挫败的心态才决定走多远。这种韧性的培养,比论文发表更珍贵。
——2022级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硕徐静远
上岸天津大学
王龙
三年的硕士时光,从最初对科研的懵懂,到逐步明确方向,再到如今顺利迈入博士阶段,回首这段旅程,既有挑战,也有成长。衷心感谢一路陪伴的老师、师兄师姐和同门朋友,我们一起熬过的每一个夜晚,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悄然铺就了通往未来的小确幸。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将继续前行,不辜负这三年的积淀,更不辜负这份宝贵的信任与期待。
——2022级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硕王龙
上岸天津大学
师者如光,微一致远
匠心育人,润物无声
在工大(科院)
像董老师这样的好老师还有很多
他们以仁爱之心呵护学生成长
他们以博大胸怀浇灌未来希望
让我们为“董老师们”
—齐鲁工业大学—
新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来源 | 研究生处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部
排版 | 傅谨荣
责任编辑 | 傅谨荣
编审 | 朱玉燕
终审 | 井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