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多个国家——先有德国,接着英国、韩国也跟风——在公共场所贴出“中文警告标语”。
内容从“不要随地吐痰”到“请勿大声喧哗”,五花八门,针对性却高度一致:只用中文写,明摆着是针对中国游客。
这表面是提醒,实则已成一种国际性的身份标签,背后藏着根深蒂固的偏见与单一归因的逻辑,更讽刺的是,这类标语仿佛把“不文明”和“中文使用者”直接挂钩。
既忽略了各国游客都可能存在不当行为,也无形中放大了国际舆论中对中国人形象的刻板塑造,这不是小事,而是一场围绕国际话语权、文化自信与身份认同的无声博弈。
事件起源于近期多个国家旅游景点的管理措施,据多方媒体报道,2024年下半年以来,特别是在暑期旅游高峰,德国部分博物馆、英国伦敦火车站及韩国首尔明洞商圈等地,陆续出现仅以中文标注的行为提示牌,内容涉及保持安静、不乱丢垃圾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场所并未使用英文、日文或韩文等其他语言同步标识,仅采用中文,形成一道刺眼而孤立的“语言壁垒”。
这种做法引发了中国网民的广泛不满,不少人认为其传递出的不是友善提醒,而是区别对待甚至歧视,事实上,这类行为并非首次发生。
早在2018年左右,就曾有日本、泰国等国部分景点因中国游客增多而采取类似措施,当时已引发争议。
而如今,在疫情后全球旅游业复苏的背景下,这种现象似乎有重回国际舆论场的趋势,其背后的动机也更值得警惕,是真正出于管理需要,还是某种隐形的偏见在作祟?
从深层来看,这类“仅中文”警告牌的浮现,不仅仅关乎礼仪问题,更折射出国际关系中一种微妙而持续的文化政治博弈。
一个难以忽视的背景是,近年来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显著提升,从经济贸易到技术输出,从“一带一路”合作到国际组织话语权,中国正迅速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这种崛起在部分西方国家看来,不仅是经济与战略层面的挑战,更成为一种文化心理上的压力,某些国家难以适应这种快速变化的力量格局,便借助这类细微的、符号化的方式,比如一块警告牌,来表达不满或实施反向叙事塑造,试图将中国与中国游客“他者化”。
换句话说,他们试图通过这些标语,暗示中国游客“需要被特别管教”,进而隐喻一种“文明等级”的旧式偏见,可他们似乎忘了,文明行为是每一个人都应遵守的公约,而不是按国籍划分的责任。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部分西方媒体在其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它们往往热衷于报道个别中国游客的不当行为,却忽视了大量文明出游的正面案例,这种“选择性报道”长期下来极易形成扭曲的集体印象。
而当地管理部门为快速解决现场问题,也倾向于采取这种“简单直接”却缺乏包容性的方式,最终演变为一种懒政思维下的文化冒犯。
事实上,中国游客的整体素质近年来一直在稳步提升,自觉排队、尊重当地风俗、垃圾自带等行为正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出国习惯,仅因少数个案否定整体,既不公正,也不符合事实。
归根结底,“中文警告牌”事件是一面镜子,既照见了个别国家仍固守狭隘的文明优越论,也提醒我们是时候更坚定地推进文化走出去与形象自塑。
中国人向来讲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也愿意以开放、友善的态度走向世界。但友善不意味着默许歧视,开放更需要相互尊重。
如果我们希望真正改变这类现象,或许除了做好自身行为规范,也要更积极参与全球旅游治理与合作,推动形成更具包容性的国际规则。
同时,通过文化交流、民间交往输出一个更真实、多元、现代的中国形象,逐步打破那些陈旧而偏颇的刻板印象。
最终,世界会看到:中国不是一个标签所能概括的,而是一个不断进步、尊重多样性的文明大国,而只有平等对话和相互理解,才能让这类“仅中文警告”彻底成为历史。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