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有一个固定娱乐项目:畅想自家娃会上哪所大学,跟谁谈恋爱,结婚生娃以后什么样……
暑假几个北京朋友来上海,老友见面,互相调侃,说我家队友一看就是标准江浙沪独生女的父母,嫁人出小区都舍不得,这都算远嫁……
图源:小红书
这当然是开玩笑,我们一边笑,我一边反问:那你家儿子,以后希望去哪里上大学。
她立马就说:我是希望能不在北京就不在北京,去南方,去你们江浙沪、广东深圳;或者去大西北、大东北,去重庆四川大西南,都行……将来毕业工作,最好也不要直接回北京,至少在外面多呆几年,多见见世面。
我以后就是很想甩娃,越远越好,没想到她说,她自己是非常在意一件事,就是尽可能给孩子的人生提供多样性。
人生的多样性,这几个字激发了我很大的兴趣。
图源:影视剧截图
01
跑到别人活腻的地方去花钱,算么?
“你说这个多样性,是不是尽可能带孩子到处去旅游啊,去过不同的地方、见过不同的风景、尝过不同的美食……“
朋友一个劲摇头说,那些都是以“观光游客”的方式去体验世界,充其量算是住了很多酒店,这种“多样性”是非常表层的。可能丰富了孩子的见闻,但未必真正拓宽了人生。
她认为,人生的多样性,不是“去过多少地方”,而是“经历了多少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多样性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深越好”,不是“打卡式”的多样性。
不仅仅是空间上的移动,更是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节奏、人际交往模式等方面的多维度体验。
图源:网络
像我这位朋友自己,出生在南方一个很普通的小镇家庭,自己读书考到了北京,毕业后做记者,在深圳、宁夏、山西等很多地方工作过,而且负责过民生、财经、军事、医疗等好多新闻板块,采访过很多不同的人,最后全家决定在北京定居时,她已经36岁了,别人可能焦虑找不到工作,但她不。
她见过太多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工作的人,也见过无数生活迎来转折的例子,每每她得到应聘的机会,聊下来,招聘公司的HR对人的理解,还有那些公司很多业务负责人对行业的了解都未必有她的深度。
她说,经历更多,人生更丰富,并不一定能挣更多的钱,但却很可能让你有更多的办法去处理“眼前挣不到钱”或者其它任何一种困境,而不是一条路走到黑。
图源:网络
02
多样性有什么用?
说到这里,桌上有人表示不同意。
第一,这种体验总还是要花钱的,而普通家庭就把学习抓好都负担不小了,还非要搞这些,负担更大,却不一定有明确的收益。
第二,有资源的家庭,在当地上大学,在当地工作,不都是为了让孩子以后路走的更稳,风险更小么?
凡事都得反过来想想啊,朋友回答。
普通家庭没有资源,也就是“容错率”更低,从小就只跟孩子说读书考试,一定考上公务员,那一但读书不行,考公不行,这个孩子怎么办?
岂不是反而更不安全。
图源:影视剧截图
有资源的家庭,也不着急马上用资源吧,让孩子多去锻炼,再接资源,也是一个选项啊。
“所以,确定性不等于安全感,多样性才是真正的抗风险能力。”朋友回答。
比如最近几年大量中年被裁员的消息,什么“年薪百万的程序员只能转身去开网约车”,那如果这个程序员真的只会编程,人生失去了多样性,那风险就是很高。
希望孩子的人生稳定,是出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害怕孩子吃苦、怕孩子走弯路、怕孩子“吃亏”;
用自己所能掌控的一切资源,为孩子规划好每一步:从小学到大学,从工作到婚姻,都希望孩子按照既定的轨道运行。
但问题是,这个世界本身就在快速变化。
所以越是确定的轨道,背后就越是藏着“这条路一旦不行,就满盘皆输”的极大可能,更可怕的是,从小到大整个家庭都因为“我家确定有这个资源”就根本没有这种万一的准备,这样来看,确定性反而是风险,而多样性,其实是一种隐形的抗风险能力。
一个在多种环境中生活过的孩子,更容易理解差异、包容多元、独立思考,也更能在未来的不确定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图源:影视剧截图
把人生看成一场投资的话,多样性就是一种“复利”。孩子在少年时期接触过不同的文化和人,可能当时看不出什么特别的好处,但这些经历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突然派上用场。
很多看似碎片化的经历,其实都在悄悄构建一个人的认知宽度和判断力。让人生多一些“不确定性”,或许才是最好的确定性。
并且,给孩子多样性的体验,真不是必须花很多钱的,比如朋友家两个男孩儿,最近暑假就在做这几件事,她认为都是很好的增加人生多样性。
03
让孩子看到“除了考试,
还有别的可能
01
观察不一样的城市:
就说不花钱的,以前我也写过好多——你每天带孩子在小区周边散步,今天就换一个路线,它就是多样性啊。
周末带孩子去菜市场、工地、快递站、早餐店“见世面”。就站在附近观察整个干活的过程,不是站几分钟,至少我们会看着快递员把所在小区的活干完,孩子愿意的话,还去聊聊天。
图源:自己拍的,于西昌市
带孩子去菜市场认识不同摊贩,也是一个选择,当然还有爸爸妈妈的工作,以及亲戚朋友不同的工作,单位允许的,带孩子去观察一段时间。
再聊聊:
“你觉得哪个工作最辛苦?” “你以后想做什么?为什么?” “你觉得爸爸的工作重要吗?”
这就是打破学习考试的笼子,看看这个城市,就在我们身边的真实世界的多样性。
类比一下, 还可以带孩子去不同的居住区做观察,比如老城区、新建小区、城中村、工业园区,农村亲戚家。
“这里的房子和我们家一样吗?”
“这里的人生活节奏一样吗?”
“你觉得他们过得幸福吗?”
让孩子开始理解“世界不是单一的”,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面对变化也能适应。
图源:自己拍的,于西昌市
02
接触不一样的“思维方式”:
读不同类型的书,不只是教材,还有小说、历史、哲学、人物传记;
朋友会带孩子去图书馆或者书店,做一个游戏,就专门到自己从来不看的那一类书的书架前,例如什么建筑学、农业等,拿一本我们平常绝对不会买,也不会看的书,打开,从中找一句自己认为有意义的话。
不是光为了那一句话,其实就是想促进孩子去读从来不看的那一类书,包括我们大人,也是这样,后来习惯养成了,就会辐射到生活中其他方面。
听不同的观点,比如在新闻、纪录片、播客中听到不同立场的人说话;
和不同背景的人聊天,比如年纪大的人、外地人、外国朋友;
看待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角度,比如“为什么有人选择不结婚?”“为什么有人愿意辞职旅行?”
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差异、不轻易评判别人,同时也能更理性地思考自己的人生。
图源:网络
03
故事里的价值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说到这里,朋友还专门提到了我公号的新书《职业的真相》,说这种真实的人生故事,对孩子来说,也是不花钱的“多样性”窗口。
同样的,看人物传记、真实故事,都是一个好的方法。甚至就是电视剧、动漫,也有很多带有写实性的,可以跟孩子一起看。
听别人讲他们怎么应对失败、失业、家庭变故;
了解不同职业背后的意义:医生救死扶伤,老师教书育人,志愿者帮助弱势群体;看有些人除了赚钱,也为了兴趣、信念、责任而工作。
↓戳这里即可购买↓
听到这里,我们满座的人都被说服了,还纷纷插嘴说,其实还有一个非常值得观察的,就是父母、邻居、亲戚是怎么处理生活难题的。
总之就是通过刻意的观察,吸收,思考去打破信息茧房,这个真的是花心思多于花钱的。这样的多样性能打开眼界、激发思考、点燃希望。
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可以拥有丰富的人生,只要见过不同的世界,理解过不同的人,也就会相信自己有无数的可能。
这是《大J 的朋友们》系列,想看更多我从朋友们那里得到的启发,可以点击下面文章直达:
图源:自己拍的
正在团
线上读书会:
洗发水
大J叨叨叨
上周去了大凉山,除了拜访了付老师所在的美菇县,之后我还去探访了布拖县,亲身了解了当地的乡村教育。,留言里很多朋友表达想去看看,想把孩子送过去。
大家的热情和心意都感受到了,这一周的深度探访让我思考的是,到底我们可以做什么,既不打扰不添乱,同时也是持续性的,而不是“一次性”的,而且还是平等尊重的。
等我思考好了,我有什么行动计划,到时候一定会第一时间写文章和你们说的。再次谢谢大家的关注和热心。
搜索历史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