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县南下长江支队——
人人都是“谷文昌”式好干部
接上篇:
五、千里引漳泽故园
虽远隔千山万水,从长江支队走出的林县干部始终心系桑梓。这份深植于长江支队精神中的家国情怀与赤子之心,在当家乡开凿“人工天河”红旗渠时喷薄而出。马兴元、谷文昌等南下干部倾力支援。他们利用在闽资源与经验,为家乡协调技术、争取物资,成为红旗渠工程背后的有力臂膀。桑梓深情化作涓涓清流,滋润了太行山下的土地,更印证了长江支队精神跨越山河的凝聚力与奉献本质,是“谷文昌精神”作为其杰出代表在爱乡维度上的生动体现。
桑梓情深:千里驰援润太行
智运粮秣:妙计暗渡救命粮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红旗渠建设遭遇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的致命挑战——粮食极度匮乏。时任福建龙海县县长的杨保成(河南省林州市王家庄村人)得知十万修渠民工面临断粮危机,心急如焚。他亲自奔走,利用在闽资源为家乡采购粮食。面对计划外物资北运的重重关卡,杨保成与驻守漳州的林县干部刘德明巧设“妙计”:将珍贵的碎大米、红薯干等救命粮,混杂于大量稻壳中,以“饲料”名义装车发往林县。一列列贴着“饲料”标签的火车,满载游子深情与智慧,穿越千里,成为红旗渠建设者碗中续命之粮,为劈山壮举注入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前左为县委书记刘秉仁,后左二为县委副书记杨保成(上色修复后)
赤子情怀:一饭千金见深恩
1960年,肩负筹粮重任的刘德明辗转找到时任福建省龙溪地委委员、农工部部长的郭有藩(河南省林州市姚村镇西丰村人)。风尘仆仆的刘德明在郭有藩办公室以粗糙柿糠炒面充饥。郭有藩会议结束见状心疼不已,当即拉他回家:“咱林县人就是艰苦!别吃这个了!”在郭家,刘德明吃上了饥馑年代弥足珍贵的大米炒肉。这顿饱含乡情的饭菜暖胃更暖心。
原林县姚村区长、龙溪地委农工部副部长——郭有藩
郭有藩倾尽全力,四处联络,为红旗渠筹集大量急需粮食等物资,以最朴实的关怀温暖家乡使者。其孙郭世杰追忆,祖父一生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训的生动实践,对家乡的无私援助闪耀着深沉家国情怀。
守望天河:代表疾呼续清流
与多数扎根福建的战友不同,洪文广(河南省辉县市南寨镇坝前村人)于1983年调任河南安阳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务副主任。他目睹上世纪90年代初红旗渠因水源减少、年久失修濒临废弃的危机,忧心如焚。
福建省委组织部原常务副部长、安阳市委原副书记——洪文广
1990年,凭借全国人大代表身份,他深入调研后联合32位代表提交紧急议案,疾呼修复“人工天河”。其奔走引起中央高度重视,推动中央持续拨款数百万元用于修复工程,使濒临断流的生命之渠重获生机。若说杨贵是开凿天河的英雄,洪文广则是守护天河生命的功臣,两位林县儿女跨越时空完成感天动地的历史接力,令红旗渠精神永续传承。
原安阳七区青年干部、龙溪县十区团委书记——栗秀琴
桑榆映霞:赤诚丹心留青史
栗秀琴同志(河南省林州市临淇镇临淇村人)始终心系家国,关注家乡发展。2019年4月28日,应临淇社区党总支邀请,她为社区中青年党员及学生讲授党课,深情回顾为解放事业与建设事业奋斗的一生,重点讲述“四有干部”谷文昌事迹。其讲述震撼人心,激励听众传承红色基因,投身民族复兴伟业。2021年6月22日,94岁高龄的她由女儿陪同,坐轮椅重返故乡临淇镇。心怀对故土的深沉眷恋,她颤抖双手捐出万元积蓄支持新建村史馆,并捐献多幅极具历史价值的珍贵照片,为家乡文脉留存注入赤子深情。
原林县东岗区青年救国会主席、漳州市人大常委——王治国
寸草春晖:桑榆未晚报乡恩
王治国( 原 东山县县长,河南省林州市东岗镇罗匡村 人 ):2009年,年逾八旬的他回到东岗镇老家探亲,一住9个月沉浸亲情。当村镇规划涉及自家老宅,他虽 心有不舍,却带头签字配合拆迁,婉拒村里另批宅基地的好意。闻知村志编写资金困难,当即从工资中捐出1000元支持,点滴心意尽显游子眷恋与责任。
原林县民政助理员、漳州市统战部部长——王学智
王学智(河南省林州市东岗镇北木井村人):一生仅回林州老家一次,却魂牵梦绕。2013年,86岁高龄的他得知家乡北木井村筹建文娱场所资金短缺,毅然捐出毕生积蓄10万元。更与老伴岳志祥(各取名字一字)创立“智祥北木井村爱心基金理事会”,于工商银行设立“智祥爱心基金A基金”,筹资10万元专助村中贫困学子。2014年,慈善老人王学智、岳志祥相继离世。当乡亲忧虑基金延续时,其远乡子女郑重承诺:继承父母遗志,坚定不移将“智祥爱心基金”做实、做久。这份跨越生死的桑梓情怀,感人至深。
涓流汇海:太行闽水共绵长
马兴元、谷文昌等从长江支队走出的林县南下干部虽身处八闽,心系桑梓。他们利用在闽资源与经验,为红旗渠工程协调技术、争取物资,成为背后的有力臂膀。从杨保成、郭有藩的饥馑驰援,到洪文广的守护清流,再到王治国、王学智、栗秀琴的桑榆反哺,这份跨越时空的赤子之心,正是长江支队精神中家国情怀与集体互助的璀璨光芒,化作涓涓清流,不仅滋润了太行山下的土地,更将红旗渠精神与南下干部所秉持的长江支队精神,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
下篇预告:
清风涤荡处,峻节立人间。
长江支队林县儿女,以“不带私心搞革命”为终身信条,在八闽大地树起清廉丰碑。
铁规无言,家风如镜:
谷文昌立“三件宝”:草帽、锄头、黑提包;女儿婚宴,只准烧野草;
郭丹送女进工厂,车间破碎工成“身份责任课”;
杨保成夫妇饥困中守节,宁失爱女不向组织开口……
岁月淘洗,初心愈明:
罗全贵离休调研,有车坐车,无车骑车;
史英萍粗茶淡饭:“文昌在,也会这样!”
敬请关注:第六篇《清风峻节立人间》
看太行赤子如何以近乎严苛的自律与春风化雨的家教,将“长江支队精神”的纯净底色,熔铸成穿越时空的精神坐标!
参考来源:
《河南省林县南下长江支队英名录》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辉煌历程中,有一支队伍承载着非凡的使命与崇高的荣耀,它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这支队伍的根基深深扎根于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太行与太岳两大革命圣地,由英勇的老红军、坚韧的老八路以及解放区内杰出的地方干部和军队与地方武装的精英骨干共同铸就,肩负着接管新解放区政权、开启新时代的重任。
在这支光荣的队伍中,涌现出了一批英勇无畏、身先士卒的领导者。中共林县县委书记马兴元,在1949年1月便率先垂范,主动报名南下,他的英勇行为极大地激发了全县干部的积极参与热情。林县12个行政区积极响应,几乎每区都贡献了一半的干部,总数达到了114人。这些关键人物包括:马兴元(兼任长江支队第五大队组织部长)、蔡良承(组织部长)、郭丹(宣传部长)、杨保成(县委秘书)、郭景周(副县长)、董清晨(县委社会部部长),以及谷文昌、罗全贵、张全金、王虎、张金川、刘成水、袁万昌、王永邦等杰出干部。他们毅然踏上了南下的征途,被编入南下区党委第五地委。此外,还有11位巾帼英雄,如郑惠兰、王蓉香、赵锋、李月英、栗秀琴等,展现了女性的坚韧与担当。
值得一提的是,随长江支队南下的还有林县籍在汤阴工作的杨廷英、郭有藩,在淇县工作的李宋保,以及长江支队警卫连的林州籍士兵张春山、李官全等34人。同时期,还有冀南三地委委员兼河北省成磁县县委书记万达、李富华等林县籍干部,他们则从河北省南下湖南,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长江支队五大队三中队南下行军大事记,记录了他们的英勇与艰辛:
长江支队的南下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历经9个月行军,艰苦跋涉6000里,途经8个省(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65个县,穿越了千山万水,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战胜了种种困难,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福建龙溪地区。
当时的南下干部绝大多数是二十刚出头的小伙子、大姑娘,当年风华正茂的优秀太行、太岳儿女,如今大多已离世,160多位林县籍南下队员将他们的青春和热血永远献给了福建人民。
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作为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全国胜利决定性阶段的历史见证,其组建与南下历程,不仅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不屈不挠、勇于胜利的革命精神。这支队伍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璀璨星辰,他们的事迹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微信公众号ID:LinzhouInfo
参考资料:
1.《回望太行》(主编 未金林、杨州毅 副主编 张国声、贾少杰等)
2.林州市新闻中心《长江支队林县籍队员追记》
投稿/建议请发邮件:627005285@qq.com
【栏目导航】
【红旗渠专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