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圣拳与河图洛书玄学的关系
文圣拳又称五步架、五手、杜家拳、神拳、离卦拳、长寿拳、义和拳、大洪拳等,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内家拳术,著名的中华历史文化名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圣拳作为中华传统武学的重要代表,其武学理论与河图洛书玄学文化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玄学为文圣拳提供了核心的哲学架构与修炼方法,成为其武学体系的重要源头与支撑。这样的武学体系,也奠定了文圣拳“中华武学修炼大典”的地位。
一、哲学思想的起源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两者构成了中华文明最古老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太极、八卦、周易、奇门等及诸子百家学问皆源至于此。“河图为体,洛书为用”。河图通过阴阳五行、数理结构揭示宇宙规律,而文圣拳将其转化为武术修炼的指导原则。例如,文圣拳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刚柔相济”“虚实结合”等,正是对河图中阴阳对立统一思想的实践应用。拳谱曰“文圣奥秘在深玄,道在师传功在专”,玄学为文圣拳提供了核心的哲学架构(阴阳五行、九宫八卦)、修炼方法(内丹、内修)与价值导向(治世致太平),成为其武学体系的重要支撑。河图之象、之数、之理、至简至易,又深邃无穷。河图洛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其阴阳、五行、八卦、数理、方位等核心思想,构成了文圣拳武学理论框架与实践方法。文圣拳不仅是一种武术,更是一条“学道、悟道、证道”的修炼之路,体现了玄学“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的精神内涵。
二、拳理与数理的结合
文圣拳武学体系深度吸收了玄学思想,其拳理以“道”为核心,贯穿阴阳五行、八卦九宫等玄学概念,形成独特的哲学框架。河图五行相生,乃万物相生之理也。河图的数理逻辑(如五方生成数、五行相生)被融入文圣拳的招式编排中。拳架设计融入八卦方位(乾、坤、震、巽等),步法踏九宫布局,实战中体现“踏罡步斗”“步踏八方”“穿九宫、走八卦”的战术思维。文圣拳的五大基本架式(五步架、五手)对应河图的五行体系,有五种捶法、五种掌法、五种基本肘法,五种基本步法,以及五大特点“古朴、自然、平衡、整体、意气”、五大拳理基础“对称运动、杠杆巧用、弧形轨迹、整体间架、丹田中心”等。有五大式,五小式,五五二十五式之说。在技法中有沾、粘、连、随、挤、跟、靠、打、推、脱、挑、钻、扣、摔等,一手变五手,变化莫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通过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形成动作间的连贯性与攻防转换的逻辑性。文圣拳将“道”融入武学,形成“文武合场”“八道合一”(天道、地道、人道、文道、圣道、武道、兵道、医道)的体系,强调“道法自然,道贯乾坤,贯通天地,效法日月”思想,体现了中华武道精髓。武道作为“中华道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玄学的“道”一脉相承。
三、阴阳五行的动态平衡
文圣拳的技击理论强调阴阳变化与五行生克,这与河图中“阴阳五行生成数”的宇宙模型高度契合。例如,拳法中的虚实转换、刚柔相济、虚实变化对应河图中阴阳二气的消长规律;而文圣拳势(如大枪势、大刀势、硬弓势、威捶势、大掌势)则直接映射河图的五行属性。文圣拳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融入拳法架构与文场修炼体系之中,强调四灵之神能量加持与护养作用。文圣拳将动作与阴阳变化结合,强调“动极生静,静极生阴”,体现玄学中阴阳互根、动静相生的规律。修炼时以星象规律引导气血运行,强化攻防一体。其实战架式(如骑马步)则是冷兵器时代马上作战身法、步法的体现,以双腿为马、五弓合一,对应四象方位变化,形成“步正身稳重,意贯始终”的战术体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在文圣拳中不仅是方位符号,更是内功心法、战术布局、哲学内核的三维载体。河图洛书诠释了“天人合一”的中华武学精髓——以星象为引,以气血为用,以大道为归,追求“人天合一”“神形俱妙”的终极境界。玄学为武术提供了深层的理论支撑与思想指导,而武术则是玄学思想的具体实践与体现。这种融合不仅让武术超越了“技击”的层面,使之成为一种“修心养性”的方式,更赋予了武术独特的文化内涵与哲学高度。
四、修炼与自然规律的融合
河图揭示的“道法自然”思想在文圣拳中体现为对自然规律的顺应。文圣拳文场修炼,要求习练者通过调息、导引等内功修炼,注重意识、呼吸和动作的内外统一,使人体气血运行与河图所描述的天地节律同步,例如子午流注理论与时辰修炼的结合。“四象”对武术的影响远超技术层面,其核心在于 “天人相应”,通过模拟自然之力(龙腾、虎啸、雀跃、龟息),武者寻求肉体与精神的统一。以数喻象,以象析理,以理释物,于是产生易,演五行而推八卦。文圣拳作为一门道家功夫,深得阴阳五行八卦之奥秘。玄学入拳法与修炼中,化生天地造化之机。动极而静,静极生阴,动者为阳,静者为阴,阳变阴合而生出五行;九宫八卦包宇宙天地日月风云变化之妙,藏鬼神阴阳变换之机,可上观天文,下察地理,中辩人事,天人合德,得自然之化机。阴阳互动是万物演化的核心动力,五行则是阴阳在时空中的具体实现形。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不测谓之神。文圣拳学思想受中国传统的人天观和整体观的影响,主张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拳术中的螺旋缠丝运动与道家的导引、吐纳术,以及中医学的人体经络理论相结合,功法中融合了道教中身、语、意、咒、印、符等修持方法,形成一套贯通天地人三才的中华武学修炼大道。这种思想成为文圣拳“道法自然”的核心依据。文圣拳的武学理论与儒释道三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重武德,讲武学,尊天道,行大义,其本质是“道”与“德”的传承与实践。文圣拳传人中长寿老人甚多,有“八十出功,九十不松”的说法,具有独特显著的健身、强身、防身养生功能和价值,故又称之为能使“弱者强、强者仁,而仁者寿”的“长寿拳”。
五、文化符号的重要象征意义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亦称“无字天书”,是文圣拳学学之源,在其武术哲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文化象征意义。玄学作为儒释道融合的早期形态,为文圣拳整合三家思想奠定基础,如“以道为本、儒为行、佛为心”的修炼体系。儒、释、道三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三教之间相互融合、借鉴与斗争,特别是形成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三教合一”,构建了中国近千年来思想和文化发展的总画面。文圣拳武学深受易、儒、释、道、墨、兵、医、阴阳以及儒释道三教合一等传统文化影响,在中华武学中独树一帜,越来越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中国武学文化发展的集大成者。
河图洛书为文圣拳提供了宇宙观、方法论和数理模型的理论支撑,而文圣拳则通过武术实践将河图的抽象思想转化为可操作的技法与修炼体系。玄学通过哲学思想、符号体系、养生理论及精神内核深刻影响了文圣拳的形成与发展,使其成为“玄学武术化”的典型代表,这也是众多内家拳的一些特点。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构建了文圣拳“技击、养生、修道”三位一体的独特武学体系。这种结合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武术与古代哲学的深度融合,也彰显了文圣拳作为“中华武学之魂”的深厚文化底蕴。文圣拳不仅是技击与养生的实践体系,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融合了儒家、道家、兵家等多元思想,成为“三教合一”文化在武术领域的典型体现。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圣拳为研究中国民间宗教武学、传统哲学与人体科学提供了重要范本。
2025年8月25日
![]()
![]()
![]()
![]()
![]()
![]()
![]()
![]()
![]()
![]()
作者简介:卢飞宏,原名卢绪波,字翰林,号浮来居士,别号东方飞宏,东海卢氏,飞宏子,中华文圣拳全国总会副会长、秘书长,非遗武术文圣拳第九世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当代武术名家,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世界华人运动会中国山东分会济宁分会副主席,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研究专家,山东省青少年非遗武术教育研究中心研发专家,吉林省武术科普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文圣拳武学三部曲》编者,即第一部《圣拳经典》(作者:卢飞宏、张丽光),第二部《文圣论道》,第三部《大道之行》(上、下册)等约300余万字的武学巨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