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党建阅读」康震:范仲淹《渔家傲》

0
分享至

康震:范仲淹《渔家傲》

党建阅读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呢大家想必也是比较熟悉的,这应该叫做边塞词,用词来表现边塞的生活、边塞的情致。这首词呢大约创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即公元1040年,至宋仁宗庆历元年,即公元1041年期间。在这期间,范仲淹当时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换句话说,他当时负责当时的陕西地区的军政要务,同时呢兼任延安市的市长。那么这首词呢,描写的就是当初范仲淹在担任这个职务期间,抵御西夏入侵的时候,那样一种严峻的边塞的形势,以及在这种形势底下,他率领当地的军民抵御入侵的那样一种严峻的形势。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首词。上片,着重是写景,“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就指的是边塞,其实就指的是延州。因为在北宋的时候,这延州接近西北边疆,是抵御西夏军入侵的一个军事重镇。秋天的边塞啊,风光、风景与内地大不相同,更何况范仲淹本人是南方人,他对于北方的季节的变化肯定更为敏感。那么这个“塞下秋来风景异”,异在何处呢?太寒冷了。寒冷到什么程度?“衡阳雁去无留意\'古人说啊,这个雁南飞,飞到哪就不飞了呢?飞到湖南的衡阳就停下来了。所以在衡山那还有一个雁回峰的。王勃在《滕王阁序》里不也说了吗?“燕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但是“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意思是说,这大雁哪它南飞的时候,对延州的这地方毫无留恋之意。为什么呢?这个地方太荒凉了,太萧瑟了,所以无留意。用这"衡阳雁去无留意",来说明塞下秋来风景之异,同时也点出了边塞的苦寒景象。戍守边防没那么容易,连大雁都不肯留的地儿,你想要让边防的将士长久的驻守此地?文学的笔法写起来,让我们感觉还有点诗意,可是具体的生活那就不仅仅是诗意了,更多的是什么呢?一种苦意。接下来说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一到了傍晚时分,那到处都是军中的号角声。什么叫边声?我觉得边声一方面指的是这种号角之声,一方面也指的是边塞的大风。刮动草木,发出的这种凄厉的声音。这是在造势啊。造一种什么势啊?大雁都不肯留的地儿,与内地迥然相异的风光,大风吹动草木,又正是深秋季节,傍晚时分,这种悲凉的、悲壮的,甚至有点凄厉的这种景象,就为下一片的这个抒情又叙事埋了伏笔。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让我们能想到好多唐诗。“长烟落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觉得这一句可能范仲淹是点化了王维的名句。这“孤城闭”呢,也有“一片孤城万初山”所以“千嶂里”指的是层层山峦,在千万座山峦当中,看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看到什么?看到一片孤城,紧紧地关闭起来。你再联想刚才前面的这些景象,有大风,有号角声,“衡阳雁去无留意”,“孤城闭”,所有这些景象有动的,有静的,有看到的,有听到的,归纳起来就两个字,肃杀。这是什么风光啊?这是是战地深秋的风光。它暗喻了非常紧张的军事局面。咱们都知道啊,北宋虽然GDP还挺高的,可是武备松弛,打起仗来就没赢过。为什么?这是由于宋代特殊的军事体制所决定的,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打起仗来之后,仓促起事,往往事倍功半。在范仲淹来到延州之前,西夏的皇帝元昊刚刚攻下了延州外围的很多的要塞,乘胜直抵延州城下。所以为什么说“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呢?那不仅仅是在沿袭前代诗人所写的边塞风光,也有具体所指。因为范仲淹就是当地的最高的军事首长,所以他眼前所睹之景实际上就是当时的军事形势。延州被围了很久,后来是因为一场大雪,敌军才解围而去。应当说此时范仲淹来到延州,真可说是受命于危难之际,受任于败军之间。他来了以后,加强军队的训练,构筑防御工事,这严重的局面才稍稍得以稳定。但整体来讲,当时面对西夏的军队,延州城是被动的,在战略上是孤立的。这是上片借着写景,也写出了当时北宋军队很薄弱的力量,很被动的战略态势。下片就主要写情了。“浊酒一杯家万里”,能不想家吗?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是边塞诗永恒的主題。眼前放着这一杯浊酒,想起了万里之外的家乡,这把一杯和万里之间形成一个很悬殊的对比。可是虽然乡愁很浓,思亲的心情很迫切,回不去呀!为什么呢?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用了个典故,燕然,这是山的名字,在现在蒙古国的境内,也就是杭爱山。汉朝大将窦宪,大破北匈奴,曾登上燕然,“刻石勒功而还”把这功劳刻在石头上,然后率兵回到了朝廷。现在是燕然未勒,你还没立功的,战争没取得胜利,怎么可能回家?回家是不可能了,可是要取得胜利又哪有那么容易!你看,寥寥数句,写出了边地的艰苦、对敌作战的艰难,写出了诗人在这样的场景底下,那样一种非常矛盾的、痛苦的那种心情。

“羌管悠悠霜满地”,这句子咱们太熟悉了,我们不得不说从这首词里头,我们看到了很多唐代边塞诗的影子。这也很自然,文学创作从来都是有延续传统的。文学创作要有源头。这个源头,就是我们的生活。但往往呢,也会以流为源。也就是说这个文学创作的传统,往往能够启发或者触动作者的那种创作的灵感。关于羌笛那这样的句子太多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那“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这羌笛一出来,浓浓的边塞的风味就如在眼前了。可这不光是羌管悠悠啊,他还霜满地。深秋季节,大地上满是秋霜,不仅眼前所见之地一片白茫茫,而且也有一种肌肤上的寒冷感。在这样的境遇当中,你想想,他能睡得着吗?“人不寐”,人为什么不寐?边塞苦寒,思乡心切,战士还没有取得胜利,所有这一切纠结在心中,怎么能够睡得着呢?

最后落了一句,“将军白发征夫泪”。不仅是我这做大将的满头的青丝变成了白发,就是我手下的众位将士那也是满含热泪。他为什么满含热泪?一方面他们希望取得对敌的胜利,但是这局面一时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同时战局拖的越长,思念家乡妻子儿女的这种心情就更加的迫切,所以思乡之情、爱国之情,急于求战、求胜之情,纠结在一起,又跟着深秋的霜满地,长烟落日孤城闭,这样的景象结合在一起,那种对氛围的渲染,对景象的大手笔的描写,就这样融为一体的表现出来,苍凉悲壮。不能不说,在当时的词坛上放出了一段异彩。大家都知道,唐五代,主要是五代到北宋初期的时候,这词的风格主要还是艳科为主,主要还是写男情女爱。男欢女爱,比如说温庭筠写的,“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写女性的,是吧?就包括李煜在内,写的也是个人的那种很凄惨的情怀。至于在北宋初期大量的词作,都是在写这种儿女情长,极少见这样壮大而悲凉的词风。所以我们说呀为什么到了范仲淹的手中,词风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呢?就是因为生活。范仲淹在当时的身份那是一员大将,镇边的重臣。而且范仲淹本人他不只是说用词来写这种边塞生活,他本人的确确善于排兵布阵。他到了之后,为了提髙军队的战斗力,招兵买马,招得一万八千名兵,将它分为六部,分部进行训练,士气大振。当时这西夏兵,听说是范仲淹来镇边,彼此之间都提醒了:"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什么意思?咱们得小心点!听说啊这范仲淹又来了,这个人了不得,通兵略,懂兵法。为什么说小范老子?因为之前的延州知州叫范雍,这范雍在兵列方面比起范仲淹可就差多了!所以连西夏兵都说“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那意思是说,那位好欺负,这位惹不起的。包括元昊本人,都称范仲淹为"龙图老子",当时啊范仲淹脑袋上还有一顶头衔呢!叫龙图阁直学士。总而言之,范仲淹在北宋的时候,既是一个大文人、大诗人,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像这样文武兼备的双料人才,在当时并不多见。所以我们说这首词,不仅写出了在延州一带边塞的那种真实的风光,而且也能看得出来,范仲淹当时执掌延州、统一镇边的时候那种胸中的谋略。如果没有这种亲身的体验和胸中的谋略,这样的词是不可能写出来。就算写出来了,他也没有这样的一种悲壮的,但里边又暗含着一种雄伟的气魄。

与这首诗写作大体同时,我们知道范仲淹还有一首词作:《苏幕遮》。写的也非常好。“碧云天,黃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首词跟咱们刚才讲的这首就有点区别,重点在于描绘那秋色。这秋色是什么色的?有碧云天,有黄叶地,有寒烟翠,有山映斜阳,而且重点是放在了思乡上面。所以这首词相比较我们刚才讲的这一首,那种婉约的氛围就比较浓厚。以至于后来王实甫在《西厢记•长亭送别》里边也特别点化,使用了这首词的词意,说,"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范仲淹确实厉害,既能写壮大的边塞词,也能就着这个边塞的风光,写让人无比眷恋的这婉约词。说起范仲淹,大家其实最熟悉的还是他的《岳阳楼记》。在《岳阳楼记》当中,他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追求,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我们都知道,白居易最推崇的价值追求是什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那意思是,如果个人的仕途遭遇不是那么的顺畅,那就好好过好自己的日子,那就好好的让自己有所修为。如果自己遇到了很好的仕途,很好的机遇,那就兼济天下。可是范仲淹跟白居易不一样,他是什么意思?不要因为外界的干扰,引得自己大喜大悲。我既然在庙堂之上,我就心忧天下,心忧我的人民,我即便离开了庙堂,我被贬谪到了远方,我也要忧心我的国家。从古代士大夫来讲,我也要忧心我的国君哪。换句话说,不管是我穷,还是我达,我都心忧天下,心忧苍生,那什么时候我才能髙兴呢?我先天下之忧而忧,我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是范仲淹的价值观念。这样的价值观念,可以说引领了整个宋代社会,也对整个中国古代的士大夫的价值追求有着巨大的影响。就是到现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成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价值先导。所以我们说,学习范仲淹的词,学习他的文,学习他的诗,这里边有人生观的教育,有价值观的教育。

那么今天呢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这首《渔家傲》,对于范仲淹这个人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们知道学习文学作品,学习古典诗词,归根结底还是想要了解这个词人,这个诗人,他的人品,他的道德,他的作为,也要了解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只有这样,我们对这些作品,对这些忧秀的诗词才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 康震:长安街读书会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重庆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凤凰新闻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责编: 马嘉均 ;初审:李雨凡、许雪靖;复审:韩培涛、程子茜

更多精彩请点击

长安街直播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千余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党代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新时代坚持用读书讲政治,积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自2015年长安街读书会微信公众号发布至今,始终坚持“传承红色基因,用读书讲政治”的宗旨,关注粉丝涵盖了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特区。累计阅读量达到了近亿次,其中通过朋友圈转发量千余万次,参与互动人数近千万人,平台产品质量高,针对性强,受关注度较好。并在中央相关宣传网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相继入驻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新华网、央视频、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等新闻客户端,以及经报送遴选评荐《求是》《中国纪检监察》《党建研究》《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党委中心组学习》《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当代世界》《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国财政》《中国民政》《中国金融》《中国出版》《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中国编辑》《中国科技论坛》《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外交评论》《社会保障评论》《中国发展观察》《中国乡村振兴》《农村工作通讯》《城乡建设》 《百年潮》《新型工业化》《审计观察》《环境保护》《国资报告》等百余本中央级核心期刊已正式入选长安街读书会干部学习核心来源期刊,此外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长安街读书会主编的《学思平治——名家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思平治——名家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理论读物,形成了系列的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累计固定读者百余万,影响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大中院校等受众数亿人次。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现正面向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各省市县(区)等所在的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单位部门联合开展相关党建阅读学习活动。近日,经相关部门批准,已正式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中央组织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证监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青团中央等定点帮扶地的有关单位加入“长安街读书会”党建阅读合作机制,并联合承办“长安街读书会”系列读书学习活动。

关注公众号,回复:【申请入会】【学思平治】【“十五五”规划】【党建阅读】【智库】【好书推荐】【干部培训】【免费赠书】【直播】【新书报送】【期刊报送】查看更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长安街读书会 incentive-icons
长安街读书会
相聚长安街,学习长安街(荐书荐刊荐文: @长安街读书会 )
10479文章数 1703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