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洛南城乡事
一个理发店
文/姜毅
在我的记忆中,在考上师范学校之前的生活中,我从来没有考虑过理发的事情。农村的孩子嘛,野地里随风成长的野孩子,贫穷的生活里谈不到什么个人形象的美丑。衣服破了烂了照样上身,脸上脏了照样招摇过市到处乱跑,甚至脖子的垢痂厚得就像“铜勺铁把”一样,杂乱的头发生出很多虱子,我依然像风一样的少年快活而恣肆地成长。尽管父亲母亲总是催促着洗头发理头发,可是任性叛逆的我,哪会顾得了这些琐碎而又感觉无所谓的事情呢!如果有一天头发实在脏得黏片成绺,长得遮住了眼睛耳朵,父亲母亲实在看不下去了,终于拧着耳朵,把我拽进集镇上的铁皮房子,在师傅的推子和剪刀的运转翻飞下,让我实现了一次改头换面。
儿时理发的事情着实不少,哭着闹着、流着鼻涕笑着的,每个经历都是一段温情。我的老家在洛南县古城镇姜村,距离集镇的街道不过几百米,因为理发而对理发店的了解,便是在这忙乱嘈杂的集镇上,见证了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也承载了难忘的美好记忆。那些小小的、简陋的、沿承着传统手艺的乡土化理发店,就像被时光遗忘在市井之间,悄无声息地隐匿在一些静谧的角落,却因为一个剃头刀子、一把剪刀、一支推子,在岁月的长河中散发着幽沉的魅力,抒发着乡村理发师与农村百姓们深深的情感与情怀。
如果你是古城街周边的“土著”居民,那么“安民理发店”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小时候被父亲带着理发,去的最多的就是安民理发店。安民的理发店,就是老家古城街为数不多一直坚持几十年的老理发店。那些熟悉的身影和故事,现在依然继续在这里上演。现在我回老家,碰上需要理发的时候,依然会去这个店。
安民现在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几层小洋楼住着,妻子貌美儿女优秀,生意兴盛,闲时喝点小酒尽兴开怀,不亦乐乎。可是他小时候也是个苦孩子。尽管过去他们祖上居住在集镇上,但是地少人多,拉饥荒是常常发生的事情。幸好安民是个踏实又勤快灵醒的人,看着老一辈人剃头刮胡子这营生不错,就留心着暗中学习,最后听说西安唐都医院附近有个美容美发培训学校,就自己悄悄报了名,学艺归来终于有一天大着胆子购置了家伙什,也支楞起来了一个在当时可谓新兴的理发店。安民小时候也是跟着大人走南闯北了一阵子,外面的世界让他增长了不少见识,加上他灵活的头脑,很快让他对传统的理发行业转变了思想认识,把这过去被人轻视的行当,逐渐弄成了人人重视的“头等大事”,他自己也不断钻研琢磨“头顶功夫”,社会上时兴什么发型,流行什么理发款式,就率先进行尝试,吹拉染烫剪,样样精通。从他小小的理发店走出来的人,无不简练清爽,倍增精神。当时在我们古城街只要说理发,就提安民理发店。“找安民嘛!”“走,安民那儿理发呀!”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停的转变,对于审美的眼光和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理发也慢慢变成了美容美发,变成了时尚发廊,变成了发艺工作室,变成了造型设计,逐渐成为了一项艺术行业和技术领域。古城镇的街道,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和安民一起开办的理发店很多,可是时代洪流大浪淘沙,在市场经济大潮的百舸争流、逐浪竞高的考验下,许多理发人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一批又一批新的理发店犹如每年春季的雨后春笋,开张营运,又如春后谢了花红,关门倒闭。历史总是这样如此反复,可总有某些人、某些事,经住了风吹雨打、时代变迁和历史车轮的碾压,让自己的命运在跌宕起伏中经久不衰,依然屹立不倒。“安民理发店”,一个小小的时代产物,却见证了小镇几十年的历史风云,不得不说也是一个小小的奇迹。而这个奇迹,又何尝不是安民个人对命运不屈的抗争、对生活的不认输,以及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的人生传奇呢?
安民的理发店,它原本在老街西头边上的一个铁皮房里,不到十平方的空间,里面放些理发的工具,外面摆放着煤炉子架着铝壶,一支推子、一个剃头刀子、一把剪刀,蘸着肥皂沫的小毛刷,一个小镜子,一张客人坐的木凳子,理发店就开门招客热热闹闹起来了。安民嘴甜心好,动起手来耐心细致,客人自是源源不断。
后来生意好了些,理发店搬进老街桥头边租赁的一间临街门面房里。那时候还是木门木窗、红土地面,安民换上了时兴的理发椅,添置了一些理发的器械,墙上张贴了不少时髦流行的俊男靓女的发型大头贴。通过提档升级,安民理发店在当时的古城街一下子成了年轻人最为青睐的形象改造地。及至后来街道拆迁改造,他家也搬迁到了北新街,建起了四层小楼,临街门面房自然是他更加时尚新潮的理发店了。然而无论理发店开在哪里,他响亮的招牌始终不变,他精湛的技艺依然是小镇周边客人津津乐道的首选。
当然,安民对于任何一位男女童叟,一视同仁,理发的技术丝毫不得马虎,技艺日渐精进。手上动作行云流水,手劲拿捏轻缓柔和,发丝长短恰到好处,吹染拉烫眼前一亮,理后干净舒爽,让他理发简直成了一种享受。安民的理发实惠而简单,每一次的理发服务中,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感。那是他简朴的生活理念的体现。“家有万金不如身怀一技”,不论别人怎么看待理发这个行当,但是“头面”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事情。从古到今无论何时,人总要理发,总要照顾自己的形象,所以,在安民的心里,理发实实在在就是一项“头等大事”。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理发在他心里,就是一辈子的事业。他也通过自己的坚持和敬业,赢得了小镇人的尊重。
推门而入,一股简洁的气息扑面而来。安民的理发店虽小,却承载着几代人的故事与回忆。我和他交谈他理发店的发展历史,安民笑着打趣说:“我的店能开到现在,真的是不容易。先是手艺的提高就经历很多艰难,仅仅因为我练手,曾经一段时间家里人和亲戚朋友,见了我都躲着走。因为我总是强拉着给他们理发,哪怕前几天才理过头发,我又要再理一次。甚至还有过理发失败索性给一位家族长辈剃了光头。”当然笑过之后,他也感慨道:“任何事情要想成功,都离不开大家的支持。”没有繁华的装饰,没有高价的设备,只有朴素的店面和传统的理发工具。但正是这样的环境,才有了一位真诚朴实的理发师傅。安民细心呵护着每一位客人的爱美之心。在这小小理发店嘈杂与宁静交织的日常里,安民从一位观摩剪发、家人练手的门外汉,逐渐成长为顾客盈门的匠人。我忽然懂得,默默地坚守一份事业,也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安民那剪刀起落间永不停歇的守正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手艺人送上一份深深的敬意。
清明节我回了老家,忽然感受到了暮春的燥热,在额头擦了擦汗,这才想起了已经好长时间没有理发了,头发长了自然生热。于是又想起了安民的理发店。我中午去的时候,里面大人小孩已经坐了七八位。在我理发的过程中,客人依然进出不断,络绎不绝。“你现在都看不上到我这里理发了。城里的理发档次高,发型更时尚。我老了,跟不上这个时代了。”安民给我理着发,忽然感慨着说道。我知道他不是挖苦我,也不是对我有什么意见,他只是感慨着年龄的增长和岁月的变迁,让他有了一种英雄迟暮的喟叹。
“手艺活是越老越吃香。你看你的店,还不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啊!”我笑着回应他。“现在跟过去不一样了。你看现在的社会上,从事理发的人,基本都是年轻漂亮的女孩子。我一个老男人,人家年轻人看不上我这古典派了。呵呵!”“干嘛要看年轻人呢,老人小孩就不理发了?你这可是咱们古城街道的老店了,手艺是没得说,何必妄自菲薄呢?你这老招牌的价值,可不是一般理发店能比的。”
“你说还能行啊,那我就再坚持几年。”
“坚持。把你的理发店打造成咱们古城镇的一张名片!”
理发结束了,我回头看了看“安民理发店”的招牌,牌子有些老旧,可是在春日骄阳的照射下,依然熠熠生辉。一阵微风吹过,我闻到了一丝丝清香,不知道是街边樱花的香气,还是安民给我洗头用的洗发精的香味。不过,我感觉自己是真的很清爽。
来源:洛南政协
欢迎乡党们留言、分享、点赞和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