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是手握党政军大权的国民党领袖蒋介石,一位是执掌安徽大学的文人校长刘文典。权力与武力层面,两者天差地别。然而,1928 年,这两人竟激烈冲突,蒋介石扇了刘文典两巴掌,刘文典则一脚踹向蒋介石肚子,差点将其踹翻。如此让蒋介石颜面扫地之事,刘文典事后却安然无恙。以蒋介石的肚量,此事怎会轻易了结?刘文典究竟有何特别之处,让蒋介石也对他有所忌惮?
中国文人自古轻利轻权,却风骨铮铮,尤其是民国时期的文人。在那风雨飘摇的年代,他们以笔为刀,唤醒国人,记录历史。鲁迅弃医从文,胡适引领新文化运动,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而被称为 “民国第一狂人” 的刘文典,学识渊博、著作颇丰,更是敢直面硬刚蒋介石的第一人。
当时,蒋介石刚坐稳国民党主席之位,春风得意,众人见了皆恭敬有加,唯独刘文典只称其 “蒋先生”,不屑之意溢于言表。1928 年,蒋介石正式就任国民党主席,又因与宋美龄结合获得江浙财阀支持,正是志得意满之时,刘文典却给他泼了盆冷水。
事情源于两所学校的冲突。安徽省国立第一女中举办联欢会,气氛热烈,吸引了安徽大学学生前来观看。安徽大学男学生未收到邀请被挡在门外,年轻气盛的他们与女中发生言语冲突,甚至要硬闯。女中校长拉闸拒绝,双方随即在门口爆发武力冲突。此事可大可小,恰逢蒋介石在安徽,为拉拢民心,他欲视察安徽大学,却遭刘文典拒绝:“学校是读书之地,不是作秀场所。” 蒋介石平时出行排场大,到安徽大学却门庭冷落,心中本就不满,此时又发生学生冲突事件,顿时怒火中烧,当即命令刘文典前来见他。
蒋介石措辞严厉,要求刘文典说明纵容学生闹事之事,刘文典对此不屑一顾。他身着破旧灰色长衫,头戴破旧黑色礼帽,脚穿破皮鞋,戴着旧黑框眼镜,昂首阔步前往,毫不把蒋介石放在眼里。见面后,刘文典既不低头也不弯腰,态度激怒了蒋介石。蒋介石问:“你就是刘文典?” 刘文典不屑回应:“本人字舒雅,刘文典的名字,不是谁都能叫的。” 蒋介石大怒:“你一介文人,竟敢怂恿学生闹事,还不认罪?” 刘文典回道:“我是教书匠,一心只读圣贤书。你身为总司令,无中生有,是否称职?” 蒋介石大骂刘文典是 “学阀”,刘文典不甘示弱,站起来愤怒回应:“学生年轻气盛,冲动行事是小事,你却小题大做,意欲何为?若我是学阀,那你就是军阀!”
蒋介石怒不可遏,自当上国民党主席后,无人敢如此顶撞他。他几步冲到刘文典面前,扇了两巴掌。刘文典毫不示弱,直接一脚踹向蒋介石肚子,蒋介石猝不及防,往后趔趄,差点摔倒。蒋介石恼羞成怒,下令 “来人,把他拉走,枪毙!” 刘文典却坚定回应:“枪毙我,你不敢!” 随后被关押在安徽省府内。
刘文典敢直面硬刚蒋介石,一时 “一战成名”。当时,众多爱国之士称赞他有文人风骨,不畏强权,宁折不弯,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般令人敬佩。但他的生命也因此危在旦夕,毕竟生死只在蒋介石一念之间。于是,社会各界纷纷上书为刘文典求情。蔡元培致电蒋介石,称 “文人学士,应以礼待之”;安徽第一职校校长毛宝恒愿为其担保;蒋梦麟、胡适、陈立夫等学界名人也要求释放刘文典。胡适更是在《新月》杂志撰文,公开指责蒋介石关押刘文典的行为,称其让人治而非法治。刘文典的老师章太炎也送对联 “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祢正平”,以祢衡比喻刘文典,称赞他敢骂蒋介石的勇气。在众人压力下,蒋介石刚上台根基不稳,不愿因刘文典落下骂名,最终下令释放刘文典,但要求他 “即刻离皖”。然而,刘文典并不领情,称 “我岂是能被随意抓放的?要我出去,必须还我清白!” 在友人劝说下,他才勉强出狱。实际上,蒋介石对刘文典留有余地,将其关押在安徽省政府内,而非监狱。
刘文典 1889 年出生于商人家庭,家中做布匹生意,经济条件尚可,他自幼接受良好教育。家中兄弟姐妹七人,他排行第三,人称 “刘三爷”。启蒙老师皆夸他聪明好学、学习认真,在家乡小有名气。17 岁时,他考入安徽公学,这所学校非同一般,陈独秀、刘师培、苏曼殊等名人在此任教。陈独秀对他照顾有加、要求严格,他也尊师重道,受其影响走上革命道路;刘师培则是他文学道路的领路人,教授他《说文》《文选》等知识,让他受益匪浅。刘文典重视师恩,刘师培与章太炎产生矛盾时他左右为难,刘师培去世后,他亲自扶灵回乡安葬。在老师影响下,他接受先进思想,明白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
1907 年,刘文典加入同盟会,成为早期革命志士,而此时蒋介石还只是陆军学院的普通学生,1908 年才加入同盟会,两人在同盟会地位悬殊,这也是刘文典在蒋介石面前自视甚高的原因之一。1908 年,刘师培举家迁至日本,次年刘文典也前往日本留学,为期两年,寻求救亡图存之道。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众多留学生回国,刘文典也回到祖国,在上海《民立报》担任编辑和翻译,以笔名 “天民” 发表诸多革命檄文,为民主革命思想宣传贡献力量。1912 年,他与青梅竹马的张秋华结婚,夫妻恩爱,次年长子刘成章出生。
然而,1913 年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上台后打压革命党人,解散国民党、收缴证书、解散国会。刘文典无奈再次流亡日本,在日本遇到孙中山并成为其秘书,为革命工作起草文件。1916 年袁世凯去世后,刘文典回国,此时他已历经九年革命斗争,对革命形势感到失望,认为仅靠革命无法解决国内复杂问题,于是投身教育与文学。回国后,他接受蔡元培邀请,前往北大担任教授。
1916 - 1927 年在北大任教期间,刘文典生活不如意,十分沮丧。学生回忆他头发胡须很长,身材清瘦,常穿长及脚踝的长衫,看似邋遢,实则课堂上妙语连珠、引经据典,深受学生喜爱。他的课程受欢迎,讲课不拘小节,有时半小时,有时十几分钟,地点也不固定。这一时期也是他文学创作的巅峰,他精通多国语言,英文、日语、德语俱佳,翻译了许多外国书籍,如日文《进化与人生》获胡适夸赞,蒋百里称他为 “译书天才”。但他更钟情中国经典,《淮南鸿烈解集》《庄子》《说苑》等著作让他声名远扬,《淮南鸿烈解集》更是奠定了他在文学界的泰斗地位。他讲《红楼梦》,连红学大家吴宓都来听课;陈寅恪评价他的《庄子补正》“可谓天下至慎矣”。刘文典个性狂傲,自夸是千百年来研究庄子的第一人,但他并非莽撞之人,他硬刚蒋介石,是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不满,当时国民党为压制学生思潮,肆意抓捕学生,刘文典此举代表了早期革命党人的心声。
1927 年,刘文典因 “工资太低” 离开北大,就任安徽大学校长,次年便发生了与蒋介石冲突之事。出狱后,北大和清华同时向他伸出橄榄枝,他成为同时在两大顶尖学府授课的教授。1935 年,儿子刘成章因病去世,这给刘文典沉重打击,他开始消沉,不再著书,甚至吸食鸦片。1937 年底,日本人威胁他担任 “政府要员”,他坚决拒绝,1938 年春只身南下投奔西南联大,到达时衣衫褴褛,形如乞丐。1949 年初,胡适劝他去美国并帮他办理签证,他拒绝道:“我是中国人,为何要去美国。”1958 年 7 月 15 日,刘文典因肺癌晚期在云南大学去世,他一生坚守文人风骨,在民国历史上留下独特印记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