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打开手机,是不是感觉全世界都在精准投喂?你喜欢猫,就给你推猫片;你多看了两眼美女,接下来全是大长腿。算法像个殷勤的管家,把你伺候得舒舒服服,却也把你关进了信息的囚笼。但倒退三十年,在那个网速比乌龟爬还慢,上网全靠“猫”叫的90年代,互联网可不是这样的。那时候没有算法爸爸指手画脚,没有KPI压得人喘不过气,更没有什么狗屁“用户画像”。那是一个蛮荒生长、充满惊喜(和惊吓)、人人都是造物主的“数字伊甸园”。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那个算法尚未统治,荷尔蒙和代码齐飞的黄金年代,到底有多野!
一、混沌初开:互联网还是片“法外之地”
90年代的互联网,用原文作者的话说,就是“一片混沌的乐园”。这“混沌”俩字,简直精髓!那时候的网络,没有现在这么“精致”,更谈不上“智能”,但就是这份不加修饰的粗糙,才孕育了无穷的生命力。
你想想,那会儿上网是啥体验?“嘀嘀嘀——滋滋——哐当!”调制解调器的拨号声,比现在的抖音神曲还魔性,能在整个楼道里回荡。要是谁家孩子在上网,邻居都知道:“哦,老王家又在‘打电话’了!”网速?别问,问就是“龟速”。打开一个带几张图片的网页,能把你急得抠脚。但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诞生了第一批“数字原住民”的狂欢。
那时候的“网站”,跟现在的精美APP和自媒体大号比,简直就是村口小卖部 vs 万达广场。但小卖部有小卖部的乐趣啊!Geocities了解一下?这玩意儿就是当年的“个人网站孵化器”,免费给你块地,你爱咋折腾咋折腾。于是乎,互联网上瞬间冒出了无数“个人宇宙”:有人把自己收藏的邮票扫描上去,有人把自己写的蹩脚诗搬上去,还有人更绝,直接弄个页面,上面就一个闪光的GIF动图,配一行大字:“欢迎来到我的主页!” 完事儿了!没有SEO,没有转化率,没有用户画像,纯粹就是“老子高兴,我做故我在”。
我还记得,当年最牛的炫耀资本,不是你有多少粉丝,而是你的网页上有没有自动播放的MIDI音乐!什么《同桌的你》、《上海滩》,只要一打开页面,那魔性的电子琴声能瞬间充满整个房间。当然,副作用就是:你妈可能会端着扫帚冲进来:“又在瞎鼓捣什么玩意儿!吵死了!” 但那种感觉,现在的“一键三连”能比吗?那是纯粹的、不加掩饰的分享欲和存在感爆棚啊!
二、“野生”网民的“骚操作”:没有规则,就是最大的规则
90年代的网民,个个都是“野生程序员”和“民间黑客”。为啥?因为啥都得自己来,没那么多现成的工具给你用。HTML?不会?简单!看到哪个网站酷炫,右键“查看源代码”啊!复制粘贴,改吧改吧,就是自己的了。这种“拿来主义”,在当时不叫抄袭,叫“学习交流”。现在的开发者可能会鄙视这种行为,但在当年,这就是最直接有效的学习方式。
那时候的网络“黑话”和“骚操作”,能让现在的年轻人惊掉下巴:
“弹窗狂魔”:JavaScript刚出来那会儿,被玩坏了!有些网站,你一进去就没完没了地弹窗口,一层套一层,关都关不及。开发者还特得意:“看我技术多牛!” 现在想想,这不就是早期的“病毒式营销”嘛,只不过当年是纯娱乐。
“热链接窃取带宽”:这招够“损”!就是把别人网站上的图片直接链接到自己网页上,自己省了空间,却消耗了别人的带宽。被偷的站长也不是吃素的,直接把原图换成一张“你丫正在偷我图!”的嘲讽图片,或者更狠的,一张不堪入目的“尴尬图”,让你偷过去也不敢挂。这种“技术互怼”,现在看来都充满了江湖气。
“隐藏彩蛋”:那时候的网页设计师,个个都是“藏宝库管理员”。页面角落里藏个链接,鼠标移过去才显示的文字,或者输入特定密码才能打开的“秘密花园”。找到彩蛋的那种惊喜感,比现在刷到一个热门视频刺激多了,因为那是你“探索”出来的,不是算法“喂”给你的。
“Under Construction”灯牌:这绝对是时代的眼泪!当年的个人网站,十个有八个页面上挂着一个闪闪发光的“网站正在施工中”GIF动图。哪怕半年没更新,这个灯牌也得亮着,仿佛在告诉世界:“我很忙,我在搞大事情!” 其实可能就是个半成品,但这种“仪式感”不能少。
“ISP试用光盘续命”:当年上网可是个“奢侈”消费。怎么办?薅羊毛啊!各种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试用光盘,塞满了电脑市场的角落。一张光盘能免费上10小时?简单,注册个新邮箱,再来一张!凑吧凑吧,硬是能“白嫖”好几个月的网费。那一堆花花绿绿的光盘,就是当年的“上网通行证”。
“恶搞404页面”:现在的404页面千篇一律,当年可不是!有些站长脑洞大开,把404页面做成了谜语、笑话,甚至是一段嘲讽:“恭喜你,成功迷路了!智商感人!” 比起冷冰冰的“页面不存在”,这种“有人情味”的错误提示,反而让人不那么生气了。
这些“骚操作”,在今天看来可能幼稚、低效,甚至有点“缺德”,但它们共同构成了90年代互联网的“野生生态”。没有那么多规矩,没有那么多限制,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用最原始的热情和好奇心,探索着这片未知的数字大陆。那是一个“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年代,混乱,但充满了无限可能。
三、从“探索”到“投喂”:算法是如何偷走我们的“意外之喜”的?
好景不长,互联网这块“蛮荒之地”终究还是被“文明”给“驯化”了。
变化是怎么开始的呢?搜索引擎的出现,算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一开始,搜索引擎还挺“老实”,就是帮你找信息。但后来,它开始“学习”你的喜好,试图“猜你喜欢”。再后来,社交媒体来了,算法开始全面接管我们的信息获取渠道。
以前上网,叫“冲浪”。这个词多形象啊!你不知道下一个浪头会把你冲到哪里,充满了未知和惊喜。你可能因为一个误点的链接,就闯进一个讨论“如何用DOS系统玩俄罗斯方块”的论坛,然后跟一群素未谋面的人聊到天亮。你可能在一个音乐网站上,因为一首冷门歌曲,顺藤摸瓜发现一整个宝藏乐队。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现在还有吗?
现在呢?上网变成了“被投喂”。打开APP,首页推荐的永远是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算法像个贴心的保姆,把你包裹在一个“信息茧房”里,你看到的,都是它想让你看到的。久而久之,我们失去了“探索”的欲望,也失去了遇到“意外之喜”的机会。
原文作者怀念“无需SEO优化、访问统计、社交媒体吸粉,只是为了创作而创作”的日子,我太懂了!现在做个内容,你得先想:“我的目标受众是谁?”“内容是否适配移动端?”“跳出率是多少?”“怎么才能上热门?” 创作本身,反而成了最次要的事情。以前写篇文章,发个网页,就像在村口墙上贴了张告示,谁路过看到了,觉得好,就停下来多看两眼,留个言。现在呢?你得琢磨平台的规则,研究算法的偏好,甚至还要花钱“推广”。这哪里是创作,这分明是“打工”!
当年的“个人网站”,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现在的“自媒体账号”,更像是“寄人篱下”。平台规则一变,你可能瞬间就从“百万博主”变成“无业游民”。这种不安全感,在90年代是不存在的。
四、是进步还是倒退?我们失去的,远比得到的更珍贵
有人可能会说:“你这是老顽固,怀旧!现在的互联网多方便,要啥有啥,效率多高!”
这话没错。现代互联网确实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购物、社交、学习、工作,都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算法也确实帮我们节省了筛选信息的时间。但我们失去的,难道就一文不值吗?
我们失去了“混沌”带来的创造力。当一切都被算法“优化”,当所有内容都朝着“爆款”和“流量”看齐,那些“无用”但有趣的东西,那些天马行空的“瞎折腾”,就没有了生存空间。
我们失去了“探索”带来的乐趣。当信息获取变得如此“精准”,当我们的好奇心被算法“精准满足”,我们就像被圈养在笼子里的金丝雀,虽然衣食无忧,却再也感受不到翱翔天空的自由。
我们失去了“纯粹”的表达欲。当创作变成了一种“表演”,当每一句话都要考虑“受众反应”,当“真实”被“人设”取代,互联网就从一个“百花齐放”的大花园,变成了一个“流量为王”的名利场。
当年的互联网,像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潘多拉魔盒”,打开它,你不知道会看到惊喜还是惊吓,但绝对不会无聊。现在的互联网,更像一个精准投喂的“智能冰箱”,里面的东西都是你爱吃的,但吃多了,总会腻。
五、结语:回不去的过去,留不住的纯真
当然,时光不能倒流,我们也不可能真的回到那个拨号上网的年代。技术的进步是不可逆的,算法的统治也似乎是大势所趋。但偶尔回望一下过去,并不是为了否定现在,而是为了提醒自己:互联网最初的样子,是充满理想主义和探索精神的。它曾经是一个让小人物也能发出自己声音,让奇思妙想也能找到同好的地方。
现在的我们,被KPI、流量、算法裹挟着前进,身心俱疲。或许,我们可以偶尔“逃离”一下,关掉那些推送,放下那些焦虑,像当年那样,漫无目的地“瞎逛”一下互联网。说不定,你还能在某个角落,发现一个没有被算法“污染”的小网站,上面挂着一个闪光的GIF,自动播放着蹩脚的MIDI音乐,就像90年代的幽灵,在向你招手。
那一刻,你可能会会心一笑,然后突然明白:我们怀念的,从来不是那个网速慢、界面丑的90年代互联网,而是那个敢于折腾、充满好奇、纯粹为了热爱而创造的自己。
而那个自己,其实从未远去。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打开一个记事本,写下第一行HTML代码,或者,只是关掉手机,静静地发一会儿呆,让思绪像当年的数据包一样,在“混沌”中自由穿梭。
毕竟,算法可以统治信息流,但它永远无法统治我们那颗渴望自由和创造的心。不是吗?
作者声明:作品含AI生成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