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话被誉为古汉语的“活化石”,民间一度流传“秦始皇可能也讲潮汕话”的说法。这一说法是否可信?
近日,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组成员、广东省首席专家,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林伦伦再度回应指出:此类说法并不合理。
![]()
林伦伦教授正在分享
在汕头举办的“潮汕方言及其文化是一本大书”主题分享会上,林伦伦教授以轻松的语气向观众解释道,“秦始皇说潮汕话”并不符合历史,因为当时中国尚未出现“潮州”这一行政区划。但他话锋一转,指出:“反过来说就成立——现代潮汕方言中,确实保留了秦始皇时代的一些语言痕迹。”
分享会一开始,林伦伦教授就明确表示,潮汕方言堪称古汉语的“活化石”。例如,潮汕话中仍存有上古汉语复辅音声母的痕迹,也没有轻唇音等特征。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曾评价:“汕头话是当今中国方言中最古老、最特别的一种。”那么,潮汕方言究竟可以追溯至什么时期?它在现代社会中又有怎样的价值?
林伦伦通过通俗的解读和生动的例子,带领观众深入领略潮汕方言背后的文化魅力。
![]()
观众热情参与分享会
他笑言,潮汕话中许多词语听起来很“土”、口语化强,但实际上来源十分文雅,很多出自古代汉语。比如:
- “翘楚”“相好”“相悦”(指相爱)等词可见于《诗经》;
- “大家”(婆婆)、“新妇”(儿媳)、“小郎”(小叔子)、“阿孥”(儿子)等亲属称谓源自汉魏六朝,在《史记》《汉书》《世说新语》等文献中均有记载;
- “洗浴”(洗澡)、“衫裤”(衣服)、“竹篙”(竹竿)、“滚水”(开水)、“亲情”(亲戚)、“东司”(厕所)等则是唐宋时期的常用语。
林伦伦还借助古诗词进一步阐释潮汕话与古代汉语的渊源。
潮汕人日常中最喜爱的“糜”(muê⁵,即粥),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出现。《礼记·月令》记载:“(仲秋之月)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尔雅·释言》释:“粥,糜也。”《释名·释饮食》则谓:“糜,煮米使糜烂也。”可见,从先秦至秦汉的语言习惯,至今仍保存在潮汕方言中。
掌握潮汕话,有时还能更直观地理解古诗词。例如杜甫《石壕吏》中“老翁逾墙走,老妪出门看”的“走”字,并非现代汉语的“行走”,而是“跑”的意思——这与潮汕话中“走”的用法完全一致。
“在我们熟悉的《水浒传》《红楼梦等经典作品中,也常常能发现潮汕方言的影子。”林伦伦对在场的青少年们说,潮汕方言及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学好潮汕话,不仅是多掌握一门语言,更是对中华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与传承。”
活动现场,孩子们还表演了潮汕歌谣,展现出方言在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
孩子们表演潮汕歌谣。
图源取材:南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