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1992年,那时候毛阿敏已经是歌坛上的大姐大了,她在八一建军节晚会上唱了一首叫《马兰谣》的歌,这首歌一出,就火遍了全国。歌词听起来像儿时的童谣,简单上口,比如“小皮球,架脚踢,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什么的,大家当时可能就觉得这是首赞美军人的歌,旋律好听,朗朗上口。可谁想到,这里面藏着大秘密,直接把中国一个绝密的军事基地给抖落出来了。
这个基地叫马兰基地,是咱们国家核试验的核心地方,之前保密了好多年,一下子通过这首歌让全世界都知道了。当然,这不是毛阿敏的错,也不是什么泄密事故,而是国家到那个时候已经自信满满了,不再需要藏着掖着了。
先说说这首歌的来头吧。毛阿敏唱的《马兰谣》,其实也叫《大漠深处》,歌词里反复提到马兰这个地方,还说“有一个地方名叫马兰,你要寻找它,请西出阳关,丹心照大漠,血汗写艰难”。这可不是随便编的,马兰基地就在新疆的罗布泊西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那地方荒凉得很,戈壁沙漠一大片,面积有10万多平方公里,差不多相当于整个江苏省。基地从1958年开始建,到1992年唱这首歌的时候,已经运作了三十多年了。
歌词里的“小皮球”指的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因为那玩意儿外形圆圆的,像个球,所以科研人员给它起了这么个昵称。“架脚踢”说的是爆炸试验用的铁塔,高102米,是当时国内最高的铁塔,用来挂原子弹进行地面爆炸试验。“马兰开花二十一”,马兰当然是基地名字,开花比喻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二十一指的是基地刚建时盖的21座平房,或者是21研究所,那里是科研人员最早的办公地。后面的数字“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则是基地对外通信的邮政编码,保密用的编号。整个歌词就是用这种隐晦的方式,纪念那些在基地工作的军人和科学家,他们在那儿吃苦耐劳,搞出了核武器。
这首歌一唱开,很快就传遍了大江南北,很多小孩儿当成跳皮筋的儿歌来念叨。结果呢,国外的情报机构一分析,就知道中国有个叫马兰的核基地了。之前这个基地在地图上根本不存在,国家为了保密,直接从地图上抹掉了。基地的官兵和专家,上不告诉父母,下不告诉老婆孩子,好多人一去就是几十年,通信都中断。
基地西侧还有个烈士陵园,埋着378个为核试验和基地建设牺牲的人,他们有科学家、军人、职工,有的在爆炸现场出事,有的积劳成疾。歌词里“放着那银星,舞起那长剑,擎起了艳阳高照晴朗的天”,就是在说这些人的贡献,他们用汗水和生命,换来了国家的安全。
要说这个基地的来历,得从上世纪50年代说起。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没几年,国际上美国等国家有核武器,老是拿这个威胁咱们。1955年1月,中央军委开会,决定要搞自己的核武器,不能让人家欺负。毛主席当时说,我们要不受欺负,就得有这个东西。1956年,又在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提出,不但要有飞机大炮,还要有原子弹。于是,国家请来李四光、钱三强这些专家,给领导们上课,从零学起。钱三强是物理学家,早年在法国工作,1948年回国,组织核研究。他推荐了不少人才,比如邓稼先、程开甲这些人。
选址是最先的难题。基地得够大、够荒凉,不能影响老百姓。1958年,考察队从内蒙古西部跑到青海西部,又到新疆东南部,跑了好几万公里。只有少数领导知道是选核试验场,其他人蒙在鼓里。起初看中敦煌西北的戈壁,但后来发现那儿离莫高窟太近,爆炸可能毁文物,水源也不足,烟尘扩散风险大。张蕴钰是基地司令,他反对这个地方,建议去罗布泊。那儿地广人稀,适合大当量试验。最终定在罗布泊西端,1959年,张蕴钰带队找到一个有水沟的地方,两岸长满马兰草,他就提议叫马兰村,作为生活区。马兰草是一种耐旱的植物,象征着基地人的韧劲。
建基地的时候,国家穷,物资短缺。官兵住帐篷,后来挖地窖,吃玉米面炒了再蒸,节省粮食。专家没实验室,就在户外做实验,用算盘计算数据。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还撕毁资料,这等于釜底抽薪。中国人自力更生,程开甲是关键人物,他是爱丁堡大学博士,1950年回国,1962年去罗布泊,提出用百米铁塔爆炸的方案。1963年4月,5000多名官兵用原始工具建塔,花了一年时间。1964年10月16日15时,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代号“老邱”,其实就是“小皮球”的另一个叫法。爆炸后,国家有了底气,不怕核讹诈了。
基地继续发展,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爆炸。1969年9月23日,首次地下核试验。到1996年7月29日,最后一次大气层核试验,中国一共做了45次核试验,全在马兰基地。基地不光搞爆炸,还建了科研区、生活区。女性工作者不少,她们是清华北大的高材生,长年待在戈壁,好多到四五十岁才结婚,有的终身未嫁。基地对外保密严格,通信用那些数字编码,家属不知人在哪儿。歌词里的“二八二九三十一”可能也是类似编号。
毛阿敏唱这首歌的时候,正好是中国核力量成熟期。1992年,国家已经加入核不扩散条约,核试验也快停了,所以公开马兰基地不算什么机密了。反而,通过这首歌,让老百姓知道这段历史,激发自豪感。毛阿敏自己可能也没想到,这首歌会这么有影响力,她后来还唱了不少军旅歌,但《马兰谣》是最特别的。国外媒体当时报道了这事,说中国通过歌曲公开核基地,显示出自信。
这个基地的意义大着呢。它不光是军事设施,更是科技自主的象征。从一穷二白,到搞出两弹一星,全靠那些人咬牙坚持。邓稼先是“两弹元勋”,隐姓埋名28年,1986年才公开身份。郭永怀1968年飞机失事,临死护着资料。林俊德隐瞒50年,直到2012年逝世。这些人没要名利,就为国家强盛。基地现在转向和平用途,维护核设施,部分开放成教育基地。每年有游客去参观,了解历史。
说到底,这首歌公开基地,不是坏事,而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以前保密是为了安全,现在公开是为了教育后人。马兰精神就是爱国、奉献、艰苦奋斗,现在的年轻人学学这个,能多点担当。基地从1958年建到今天,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中国核力量也从防御起步,到现在成为维护和平的支柱。毛阿敏的歌声,让这段历史活了起来,大家唱着唱着,就记住了那些无名英雄。
现在是2025年,回看1992年那首歌,觉得挺感慨的。中国从被威胁,到有能力自卫,全靠马兰基地这样的地方。毛阿敏唱的不是歌,是历史的一页。希望更多人知道这个故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基地虽不再是绝密,但它的精神永不过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