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王健林卖万达百货那事儿,很多人都觉得蹊跷,27亿就甩手37家门店,这价格听着像白菜价。可仔细扒拉扒拉背后的来龙去脉,就会发现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大环境逼出来的无奈选择。
电商时代来势汹汹,实体店日子不好过,万达集团当时正忙着瘦身减负,苏宁那边呢,又在琢磨怎么线上线下两头抓。这笔交易表面上看是买卖,骨子里是两个企业应对市场变局的招数。
万达百货从黄金时代滑向边缘地带
万达百货最早是万达集团商业地产的一部分,起步于2007年,那时候万达广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百货业务跟着沾光。门店多开在城市核心区,靠着万达广场的客流,生意一度红火。
集团报表显示,2010年左右,万达百货收入还能占到集团商业板块的一大块,门店数量最多时超过100家。可好景不长,2012年后电商开始发力,淘宝、京东这些平台把消费者拉到线上,实体百货的客流量直线掉。
万达百货的业绩从2015年起就连续下滑,亏损成了常态。集团内部评估显示,这些门店运营成本高,租金、人工、水电样样都贵,利润率低得可怜。王健林在集团会议上多次提到,百货业务拖了后腿,不卖掉就得继续烧钱。
2016年,万达已经关了10多家门店,2017年又关了20多家,剩下的那些也勉强维持。到2018年底,集团决定彻底剥离这块业务,原因是万达整体负债高企,需要回笼资金。
2017年万达遭遇股债双杀,负债一度超过4000亿,王健林开始大刀阔斧卖资产,先是文旅项目和酒店打包卖给融创和富力,回收现金670亿。这次卖百货也是同一思路,轻资产模式成了万达的救命稻草。
百货门店虽有地段优势,但电商冲击下,传统零售模式已经过时,消费者更爱网购便宜货。万达集团数据显示,2018年百货收入只占集团总收入的不到5%,成了鸡肋。卖掉后,万达能专注广场租赁和文化产业,这些板块租金稳定,回报更高。
苏宁半年报披露,实际成交26.91亿,包括13亿现金和承担部分债务。这在当时的市场估值下,已经算公道,因为百货资产贬值快,接手方还得花钱改造。
张近东接盘时,苏宁正缺线下流量,万达百货的门店正好补位。交易完成后,万达保留了物业所有权,继续收租金,这点王健林算盘打得精明,既甩包袱又保收入。
苏宁接手背后的新零售野心与隐忧
张近东看上万达百货,主要因为苏宁那时在推智慧零售,想把线上线下打通。苏宁起家是家电连锁,2010年后转战电商,但线下门店一直弱。2018年,苏宁易购收入超过2400亿,可实体零售占比小,急需扩张。
收购37家门店后,苏宁能快速覆盖一二三线城市,这些门店总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位置好,周边交通发达。苏宁计划把它们改造成多业态广场,融入家电、超市和时尚元素,吸引年轻消费者。张近东在新春团拜会上说,这笔买卖是苏宁新零售布局的关键一步。
为什么27亿就行?因为万达百货当时估值不高,平均每家门店不到1亿,考虑到亏损状态和改造成本,苏宁觉得划算。交易细节显示,苏宁通过南京苏宁百货公司完成收购,协议包括股权转让和债务承担。
接手后,苏宁投入上亿改造,安装智能设备,提升数字化体验。可问题也跟着来了,电商竞争激烈,阿里和京东抢市场,苏宁的线下整合没那么顺。
2019年下半年,苏宁百货收入虽有增长,但整体负债增加,现金流紧张。2020年疫情一闹,门店关门,损失惨重。苏宁集团有息负债超1000亿,张近东开始卖资产止血。万达百货的租金成了负担,2021年苏宁欠万达广场租金,被要求撤场。
苏宁公告显示,部分门店关停,剩余的也没成气候。这反映出张近东对实体零售的乐观估计有点偏差,新零售融合需要时间和钱,苏宁那时资金链已吃紧。
相比王健林的果断甩卖,张近东的收购像场赌局,赢了能壮大线下,输了加重包袱。事实证明,苏宁后来引入国有投资者,股权大变,张近东退居二线。
王健林的债务泥潭与持续瘦身
卖掉万达百货只是王健林瘦身计划的一小步,2019年后,万达集团继续剥离非核心资产。集团负债虽降了,但2020年疫情又添乱,广场租金收入掉20%。王健林推动万达商管上市,可港股IPO四次失败,对赌协议触发,投资者要求回购股份。
融创、苏宁和永辉这些老伙伴变成债主,2024年融创仲裁要求万达支付95亿,苏宁索要50亿。万达总有息负债超1300亿,王健林股权多次冻结,金额达数亿。
2025年初,他连卖5座万达广场给坤华股权投资,换取现金。5月,又打包48座广场卖给太盟、腾讯等,交易规模500亿。这次出售涉及北京、广州等多地项目公司股权,万达保留运营权,继续收管理费。
可债务压力没完全解,集团被执行金额超70亿,王健林个人股权冻结至2028年。万达从地产转向文化旅游,延安和兰州万达城落地,投资上百亿,强调红色主题和一带一路元素。
张近东那边,苏宁易购披星戴帽,2024年亏损继续,引入江苏新新零售基金后,张近东辞去董事长,只剩荣誉头衔。苏宁零售主业缩水,百货业务成拖累,部分门店关门。
两人处境类似,都在市场低谷求生,王健林靠卖资产续命,张近东靠外部输血。王健林的决策更激进,卖卖卖成了常态,万达广场从高峰期400多家,卖掉上百座。2025年,万达商管规模缩小,上市路遥遥无期。
交易折射零售业变迁与企业家困境
这笔27亿交易放到大背景看,是零售业从实体向数字转型的缩影。万达百货衰落源于电商崛起,消费者习惯网购,实体店优势剩体验和即时性。王健林早看清这点,2014年就和马云、马化腾合作飞凡电商,可没成气候。
卖百货后,万达专注轻资产,租金收入稳住集团。张近东的苏宁,本想借收购反击阿里京东,可新零售没那么易,新冠疫情加速线上倾斜,苏宁线下投资打水漂。两人都是白手起家,王健林从军转业搞地产,张近东从空调批发起家,到巅峰时财富上千亿。
可商业残酷,政策调控、债务危机、市场下行,让他们从首富变首负。王健林2017年卖文旅酒店,回收1100亿减债;张近东2021年卖苏宁股权,引入战投。2025年,王健林还在卖广场,股权冻结不断,张近东苏宁重整中挣扎。
企业家不是神,市场变幻莫测,及时调整才能活下去。27亿卖37家门店,王健林没亏本,苏宁也没占大便宜,最终都是时代受害者。零售业未来在线上线下融合,谁先抓住,谁就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