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省兴仁市烟区的万亩烤烟进入烘烤阶段。当地烟农抢抓有利天气,有序开展烟叶采收与烘烤工作,田间地头与烤房内外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一派紧张有序的劳作景象。
走进屯脚镇俄典片区的烤烟种植基地,连片的烟田映入眼帘,成熟的烟叶分层落黄。专业化采收队伍穿梭在烟田中,队员们熟练地捏住叶片基部轻轻一旋,带着露水的烟叶便应声落下,另一组人员随即将采收的烟叶按成熟度分堆摆放。不远处,负责转运的队员正将分好的烟叶整齐捆扎,装上车运往烘烤集群点。
“我在这里种烤烟3年了,今年流转了60多亩地。合作社从耕整地就开始提供专业化服务,现在采收环节更是按流程分组作业,比自己单干省心多了。”烟农罗代芬擦了擦额头的汗,指着田里的采收队伍说,“从7月初开始采收,现在烤到第四炕,都是这十几个人跟着干。按这个势头,每亩地今年能够收入5000多元”。
采收工人正在忙碌采收烟叶。
雨樟镇鲁础营片区的烟田同样繁忙。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工人们就分散在田间,采收、分类、装车的动作衔接流畅。
“这里交通方便,烟叶采烤顺畅,都是由合作社的运输队伍统一送去烤房。”鲁础营片区烟农陈堂友蹲在地里,手里的烟叶被快速归拢成小捆。“我们建了个微信群,哪家需要采烤时,提前在群里与合作社小组长预约,他们统一调派人力。每天来的工人都准时到岗,大家干劲足得很。”
运输工人正在将打捆烟叶扛出烟田。
烤烟产业不仅是种植户的主要经济来源,更成为周边村民就近务工的稳定渠道。从烟叶移栽到采收烘烤,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村民们在烟田里忙碌,既能照顾家庭,又能获得稳定收入。
“我家就在交乐村,这段时间都来给他们编烟,一天能挣100多元。从栽烟到现在三个多月,活路一直连得起,也不比外出打工差。”正在捆扎烟叶的村民孙姐笑着说,手上的动作丝毫没有放慢。
在交乐五里杠集群烤房点,专业化烘烤队伍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十几名工人将运来的鲜烟叶按成熟度分类,再熟练地编到烟竿上。编好的烟杆被两人一组抬进烤房,整齐地挂在架子上,整个过程行云流水。
“我们烘烤队都是合作社的工人,每年都参加专业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烘烤师建民同介绍,“现在平均每天要上两炕烟,15个人分工明确,分类、编杆、上炕、看火,哪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得保证烤出来的烟叶质量达标。”
合作社工人对烘烤后的烤烟进行下炕初分。
“今年,屯脚镇高标准烟田种植烤烟3050亩,品种以云烟87为主,涉及46户种植大户,户均收入可达30万元以上。目前已进入烘烤高峰期,已经烤了260多炕。我们按照市局(分公司)的要求,实行采烤分一体化,无论是烘烤质量还是烘烤进度效果,都明显比去年要好。”四联烟叶站技术员廖吉华介绍。
近年来,兴仁市依托土地资源优势,按照烤烟产业“一基六化”发展要求,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标准化烟区。通过合作社统筹管理,实现了种植规模化、采收专业化、烘烤标准化,让一片片烟叶成为带动群众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支撑。今年兴仁市烟叶计划种植4.03万亩,预计在9月中旬全部采烤结束。
兴仁市屯脚镇高标准烟田后期生长航拍。
从田间的悉心培育到烤点里的精细操作,兴仁烟区的每一片烟叶都承载着烟农的期盼。在合作社的有序组织下,这个充满生机的产业正稳步前行,书写着“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的乡村发展新图景。(文/图 周璇、曾雪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