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的烫伤外加一盆普通洗脚水,让老刘付出了截掉两根脚趾的代价。
当他发现脚趾发黑溃烂时,这位十年糖尿病史的退休工人喃喃道:“早知会这样,我该天天检查自己的脚...”
62岁的糖尿病患者老刘,因右足麻木两年、皮肤破溃一周入院。
检查发现其右足第2、3跖骨处有3厘米皮肤破溃伴感染,细菌培养显示粪肠球菌阳性。追溯病史,他因“皮肤烫伤水泡”自行挑破后未规范处理又加之随意泡脚,最终发展为糖尿病足溃疡。
这种悲剧并非个例,全球约25%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足部溃疡,其中70%源于神经病变。在我国,糖尿病足导致的截肢风险比普通人高40倍[1]。
为什么足部如此脆弱?
足部有丰富的神经末梢,高血糖会优先损伤这些细长神经纤维。双足每日承受数吨压力,微小损伤易被忽视。3.血供易受影响:足部离心脏最远,微循环障碍更显著。
糖尿病足病变进是从神经损伤→感觉丧失→微小创伤→溃疡感染→坏疽的典型过程。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本质是长期高血糖对神经的持续性毒害。
当血糖持续超标,会触发三重病理风暴[2]:
第一重:代谢紊乱
1)糖毒堆积:过剩葡萄糖通过多元醇途径转化为山梨醇,在神经细胞内蓄积引发水肿。
2)蛋白糖化:糖分子与神经蛋白结合形成“糖锈”(AGEs),破坏神经结构。
3) 线粒体损伤:神经细胞能量工厂受损,信号传导受阻。
第二重:血管缺氧
高血糖损伤滋养神经的微血管,导致神经处于“缺氧饥饿”状态。研究显示,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内膜血流量减少30%以上。
第三重:炎症级联反应
最新研究发现,高血糖激活的炎症因子风暴会持续攻击神经髓鞘。关键基因如FSTL1、PINK1的异常表达,使神经组织处于慢性炎症状态。
神经病变的足部会出现哪些症状?
一定要学会这些神经病变的足部“报警信号”:
1)感觉异常
一些患者初期感觉像脚上套了厚袜子,轻触诱发剧痛如无法忍受床单接触,一部分患者无法辨别37℃与45℃水温。
2)运动神经损伤
足底小肌肉消失导致足弓塌陷,脚趾呈爪状屈曲。前足压力增加,形成高危胼胝。
3)汗腺功能障碍:角质层含水量降低,容易感染细菌。
4)血管调节异常:足背温度比小腿低2℃以上提示严重病变。
如何科学护足呢?
这里告诉你科学防护五步法:
第一步:血糖稳定是关键
强化血糖控制可使神经病变风险降低60%。目标值:空腹血糖:4.4-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波动控制:日内血糖波动幅度<3.9mmol/L
第二步:每日足部“安检”,采用“三查法”
1)视觉检查:用镜子辅助观察足底、趾缝,寻找伤口、水疱。
2)触觉检查:手摸感知温度差异、肿胀区域。
3)工具检查:用10g尼龙丝测试足底压力感知。
第三步:科学洗护足
水温:37℃-40℃(必须用水温计测量),时间:≤15分钟。轻柔吸干趾缝,可以使用尿素霜预防皲裂。
第四步:专业处理高危因素
禁止自行修剪胼胝,每年专业足部评估:包括震动觉、温度觉、踝肱指数检测。
第五步:选择合适的鞋袜
鞋子选择合适的尺码,袜子选择无骨缝线、银纤维抗菌材质。穿前倒置检查鞋内异物。
案例启示:刘伯经过清创、抗感染和规范换药,创面在2.5个月后愈合。出院时他每天坚持“三查法”,并随身携带便携式水温计。“这双眼睛现在最关注的就是我的脚,”他感慨道,“失去脚趾的教训太惨痛了。”
参考文献:
[1]祝红娟,王倩,王淑君,等.老年糖尿病足小截肢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混合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25, 60(01):83-89.DOI:10.3761/j.issn.0254-1769.2025.01.012.
[2]陶克,曹涛,郝彤.糖尿病足溃疡血管形成障碍的机制及干预策略[J].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2025, 41(02):120-126.DOI:10.3760/cma.j.cn501225-20241204-00474.
作者:小高
配图:三诺讲糖自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