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我们中学历史都学习过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结果及意义,甚至许多次考试都回答过相关问题。至于辛亥革命为什么失败,相信对于课本上的标准答案我们应该不陌生,一般是这几个方面:
资产阶级革命派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未能提出具体方案以解决民族和民生问题。
无法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导致革命力量不足。
未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同盟会组织和纪律松散。
帝国主义的干涉和袁世凯的篡夺。这些原因导致资产阶级革命派无法成功推动革命,最终失败。

不能说这个答案不准确,但是如果你读了相关的书籍,了解了当时纷乱复杂的历史,或许你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试着换个角度来看一下:
一、辛亥革命其实是一系列的事件组成的。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纪末(有的学者认为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有说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个人以为,我们应该以广义的辛亥革命来定义。因为,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不是孤立,而是环环相扣,一件接一件的。没有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多年以来呼号奔走,宣传新思想,寻找新出路,当然不会有辛亥革命的发生。
既然辛亥革命是一系列事件,那么其实就不好说是失败或者成功,因为就单个事件来说可以有成功或者失败,但一系列事情来看,只能有个整体的评价。单单成功或失败很难完全评价。
二、清朝是自己走向灭亡的
“清政府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如是说。
这似乎和我们中学课本所学习的有些不一样。在我们的印象中,是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等等。然而,其实走近那段历史,会发现蒋廷黻说得很有道理。
辛亥武昌起义的领袖是新军的下级军官熊秉坤。他率队直入武昌,进攻总督衙门。总督瑞澂当即不抵抗出逃,新军统制张彪也跟他逃,于是武昌文武官吏均弃城逃走,武昌便为革命军所据。革命分子临时强迫官阶较高,声望较好的黎元洪做革命的都督。
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安徽、江苏、贵州、浙江、广西、福建、广东、山东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许多省的都督,其实就是先前的清朝封疆大吏,他们只不过是“名义上的革命”。
因此,我们评价辛亥革命,不能简单以成功或者失败来说,而应该分两个方面:
一、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是压垮腐朽清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标志着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结束。
第二,辛亥革命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笼,传播了民主思想,民主共和的思想播下了一颗颗种子,为日后中国的革命保留了希望。
第三,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习俗的除旧布新。辛亥革命的实际政治影响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政治体制的革故鼎新带来了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面貌为之一新。
第四,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
二、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
第一,中国与世界脱轨太久。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本应该觉醒,但巨大的制度阻碍、文化阻碍,严重限制了我们应变。上至帝王大臣,下至普通百姓,我们都无知、都不愿意做出改变。
第二,不破不立,妥协是错误的选择。孙中山晚年也曾经承认“我的辞职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中国有太多袁世凯一流的人物。只有彻底破除各种封建流毒,广泛推广民智教育,才能让民主共和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中国人是需要有组织的。武昌起义很偶然,辛亥革命也是很偶然。孙中山及一大批仁人志士,虽然一心革命,但组织确实不够严密,没有系统的革命方针和路线,所以造成后来军阀割据几十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