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这个号的客官们 ♥ 都变得更美 更好了 *
最近回到桐庐老家小住,想给自己放个假,没想到却在休整的日子里迎来了一次意料之外的观鸟收获。故事的开始要从我家附近的一片竹林说起。
每天清晨和傍晚,总能听见竹林里传来此起彼伏的叽叽喳喳声,热闹到让人无法忽视。好奇心驱使着我几次前往“现场”探查,结果很快揭开了谜底——原来是一群八哥把竹林当成了老巢,足足有三十多只。对我这样的观鸟爱好者来说,这可谓是“家门口的惊喜”。
|| 清晨与黄昏的“交响乐”
八哥们的作息规律非常分明。早晨六七点,当村子里的人还在打哈欠时,它们已经集体开嗓了。那声音嘹亮而杂乱,好像一群孩子在操场上合唱,但每个人唱的都是不同的曲子。
白天,它们大多不见踪影,似乎分散到各处觅食去了。直到傍晚六七点,八哥们又会准时归来。此时的场景颇为壮观——几十只八哥整齐地落在高高的屋顶上,仿佛排队等待夜幕降临。等天色完全暗下去,它们才一窝蜂飞回竹林栖息,继续它们的群居生活。
有意思的是,在深夜偶尔有灯光扫过时,竹林里还会突然冒出几声八哥的叫声,像是在提醒人类:“我们还醒着呢!”
|| 我的小小“魔法”
在陪伴家里的小朋友时,我也忍不住玩了点小花样。每当他们好奇问起“这些鸟晚上会不会叫”,我就神秘一笑:“当然会呀,你看!”接着,我悄悄播放了一段白天录下的八哥鸣叫声。
果不其然,竹林里的八哥立刻回应了几声,仿佛在和看不见的同伴呼应。小朋友们瞬间瞪大了眼睛,满脸惊讶地看着我,好像我真的掌握了能召唤鸟儿开口的魔法。对他们来说,这一刻不仅仅是观察鸟类,更像是一场奇妙的童话体验。
|| 走近八哥:黑衣羽冠的“喧闹家族”
既然遇见了八哥,不妨也来点小科普。八哥隶属于雀形目椋鸟科,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鸟类之一。它们的外形并不低调:全身漆黑的羽毛在阳光下会泛着紫色或棕色的光泽,头顶还有一簇竖立的羽冠,看起来神气十足。
八哥最显眼的特征之一,是它们翅膀上的白色斑块。飞行时,黑羽之间闪现的白色线条格外抢眼。它们的喙呈象牙色,眼睛和双脚则是亮橙色,整只鸟就像一身黑衣里点缀着几抹跳跃的色彩。
八哥的叫声同样“多变”。它们能发出刺耳的警戒声,也能模仿各种声音,甚至有些还能学会人类的口哨。难怪我在竹林里听到时,会觉得像是开了一场“鸟类综艺秀”。
|| 群居与烟火气的鸟
八哥的生活习性和我们人类颇为接近——它们喜欢扎堆,成群活动,集体归巢,就像村子里的热闹人家一样。杂食性的它们什么都吃:昆虫、水果、谷物,甚至连垃圾也会翻找。正因为适应力强,八哥在城市和农村都能轻松找到生存空间,从公园到农田,从停车场到屋檐下,它们无处不在。
每年四到七月是八哥的繁殖季节,它们会在树洞、屋檐甚至建筑的缝隙里搭建巢穴。巢材来自稻草、羽毛等“就地取材”的材料。每窝会产下4到6枚蓝绿色的卵,新的生命也在这些隐秘角落里悄然孕育。
|| 观鸟之外的心境
这次的八哥观察没有远足跋涉,没有昂贵设备,也没有需要等待几个小时的稀有鸟种。它发生在家门口的一片竹林,是再寻常不过的日常场景。但恰恰是这种“寻常”,让我感受到观鸟最大的魅力。
鸟类并不总在遥远的山林,它们也在我们的村庄、屋顶、庭院里生活。只要愿意停下脚步、竖起耳朵,就会发现人与鸟之间的默契——它们在清晨叫醒你,在傍晚陪伴你,在夜晚偶尔提醒你:自然从未远离。
对于小朋友们来说,这样的经历更是一场天然的自然教育课。比起书本上的图鉴,眼前竹林里成群飞舞的八哥,更能唤起他们对自然的兴趣与好奇。
离开桐庐之前,我又去竹林边站了一会儿。傍晚的光线下,那群八哥依旧排排落在屋顶,叽叽喳喳,好像在开一个永远没有结束的家庭会议。我笑着按下快门,心里默默记下这一刻:这就是乡村日常里的自然诗意。
有时候,观鸟并不需要奔赴远方。只要你愿意抬头,愿意倾听,那些隐藏在日常里的生命,就会主动走到你眼前。
愿所有的等待
终将变成美好的遇见
2025,用记录触碰世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