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新 葵
编辑/龙 菲
近日,据韩国纽斯频通讯社消息,韩国各家连锁便利店正加快布局4000韩元(约合人民币20.56元)以下的高性价比化妆品,积极进军美妆市场。
便利店作为海外美妆线下零售市场举足轻重的一环,在如今的市场中究竟有着怎样的表现?又有着怎样的发展趋势?
![]()
韩国便利店狂推平价美妆
掀起高性价比护肤热潮
韩国便利店正迅速转型为美妆产品的新零售阵地。韩国CU、GS25、emart24和7-Eleven等主流便利店纷纷引进1万韩元甚至是4000韩元以下的美妆产品线。
GS25继推出基础护肤品后,又涉足彩妆领域。GS25在5月底独家推出与知名彩妆品牌Son&Park合作的“HATTY”系列。
![]()
据悉,HATTY是“HANDY(便捷)”与“BEAUTY(美丽)”的合成词,是GS25推出的高性价比专属彩妆系列。此次上市的产品包括5款唇颊两用彩妆和2款眉笔,定价为3000韩元(约合人民币15.42元)。至此,GS25的美妆产品种类增至70余种。
CU便利店则在性价比美妆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目前通过与Mediheal、LG生活健康等合作,将美妆商品数量扩大至250种,在四大便利店品牌(CU、GS25、emart24和7-Eleven)中居首位。
7-Eleven也加入“战局”。继去年9月独家推出无机茶防晒霜后,于5月21日推出MediPeel品牌防晒棒和毛孔紧致安瓶,售价在3000-4000韩元(约合人民币15-21元)。
此外,7-Eleven在去年9月推出30种性价比美妆产品后,目前已将产品数扩大至60种,在8个月内翻倍增长,并计划今年继续围绕日常使用频率高的基础护肤品拓展产品线。
![]()
便利店纷纷进军性价比美妆市场,与连锁低价杂货店大创(Daiso)的快速增长密不可分。
在这场战争中,韩国零售巨头大创(Daiso)凭借“5000韩元以下统一价”战略脱颖而出。自2020年起,大创深耕低价化妆品市场,成功吸引10-20岁年轻群体。其化妆品销售额去年同比增长144%。
大创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的产品价格门槛低,复购率高,年轻消费者通过SNS分享体验,形成了强大的口碑传播效应。”
随着市场潜力得到验证,韩国易买得、便利店等传统流通渠道也纷纷加入战局。易买得推出LG生活健康旗下美妆品牌Beyond的新护肤系列“Glow:up by Beyond”,8款新品均以4950韩元的亲民价格上市。该系列产品涵盖爽肤水、精华液、面霜等多种品类。据易买得数据显示,上市后5天内,护肤产品整体销售额同比大幅增长186%,“Glow:up by Beyond”系列8款产品全部跻身易买得护肤品销售额前11名,部分门店甚至出现断货现象。
![]()
便利店+美妆,风靡亚洲
“便利店+美妆”模式通过便捷性、质价比和跨界合作,为消费者提供了多元选择,也为美妆品牌拓展了渠道。
有从事便利店行业相关人士指出:“便利店作为消费者触手可及的零售渠道,非常适合销售日常高频使用的基础化妆品。只有持续推出价格合理、差异化明显的产品,才能稳固并拓展美妆消费群体。”
泰国 7-Eleven 便利店美妆业务的一大特色是就是实行“小尺寸、低价格”的产品策略。在泰国 7-Eleven 便利店买美妆小样已成为一种风潮。这些小规格产品通常价格极为亲民,譬如很多单片面膜,以及精华、洗发水、牙膏等等产品的小规格包装产品,它的价格区间基本上在29-59泰铢(人民币6-13元)之间。
![]()
这种策略有多重优势,首先,降低了消费者的试用门槛,使其能够低成本尝试新产品;其次,小包装便于携带,特别适合旅行者,价格亲民也使得重复购买变得容易,提高了客户黏性;最后,对于品牌而言,通过便利店渠道的小样销售,可以引导消费者后续在其他渠道购买正装产品。
此前,全家也推出自营美妆品牌“hana by hince”在日本约16200家全家便利店独家发售。品牌首批产品共计8个系列、23款单品,覆盖唇膏、腮红、眼影、气垫、指甲油等品类,以适合年轻人的清新色调为主,其售价在619日元(约合30元人民币)至1619日元(约合78.3元人民币)不等。
![]()
自今年3月该品牌上市以来,全家化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50%,其中10-20岁女性消费者贡献显著。这一性价比策略成功将便利店美妆从传统的“应急采购”场景升级为“日常使用”需求,显著提升了复购率。
据悉,全家计划今年秋季推出新色唇膏,并筹备圣诞限定商品,力争2025年实现彩妆销售额50%的增长目标,持续加码这一潜力业务。
便利店在印尼零售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市场份额高达10.8%,主要得益于印尼便利店行业成熟度较高,尤其是头部连锁品牌的广泛布局。例如,领先品牌Indomaret和Alfamart分别拥有超过21900家和18000家门店,密集的门店网络不仅提高了渠道渗透率,也增强了消费者购买的便利性,从而推动了整个渠道在零售生态中的重要性。
![]()
名创优品CMO刘晓彬曾公开表示,两家本地巨头便利店品牌Indomaret和Alfamart加在一起在印尼有超过4万家门店,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和Shopping Mall相比,街铺的租金成本较低,但消费客群也不是以消费力强的中产为主,更多是社区居民和流动人口,因此要把店面的产品结构倾斜向便利店模式,增加食品零食与日用日化等高频刚需产品,同时保留大潮玩、大饰品、盲盒等核心货盘,来塑造更为适配街铺的经营模式,目前看来是可以跑通的。
可以看出,凭借平价定位、小样策略与庞大的万店网络,便利店构筑起进军美妆新战场的坚固壁垒。
![]()
挑战与未来
“便利店+美妆”的全球启示
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消费者普遍更趋理性,追求高性价比和实用价值。这不仅在亚洲,在欧美市场也有显现,譬如美国7-Eleven推出3-5美元平价美妆系列。“便利店+美妆”恰好契合了这一趋势。
对中国美妆品牌而言,借力海外便利店渠道出海,是一条能够快速触达广泛本地消费者、塑造品牌大众化形象的高效路径。然而,成功入驻并非简单铺货,需系统考量以下关键点:
在开拓海外便利店渠道时,“极致本土化与精准选品”是成功的关键。这要求品牌深入洞察当地市场:首先,在产品研发层面,必须精准适配当地气候条件与主流肤质(如针对东南亚湿热环境推出控油抗汗产品),并依据区域肤色特点(如欧美与东南亚对粉底色号的偏好差异)精细调整配方与色号。其次,在文化层面,包装设计、色号命名及营销主题须契合本地审美与文化禁忌,避免出现“文化错位”。最后,紧扣便利店的即时消费场景,应主打小样、旅行装和高性价比的明星单品,以降低消费者的尝试门槛,提升购买意愿与复购率,从而真正融入本地消费者的日常美妆流程。
合规与供应链是品牌必须跨越的两大准入壁垒。首先,品牌须严格遵守目标市场的化妆品法规,确保合法上市。其次,为匹配便利店高周转的特性,必须建立一套稳定而柔性的供应链体系,能够敏捷响应高频次、小批量的补货需求,最大限度避免断货或滞销风险。同时,产品包装及标签也须符合当地语言标注规范和成分标识要求。
在渠道拓展与合作伙伴选择上,中国美妆品牌应采取“精准渗透”策略,以实现高效出海。首要任务是锁定目的国家/地区头部便利店系统,这些龙头品牌不仅网点密集、运营规范,更拥有稳定的优质客群,是实现规模化布局的理想选择。合作不应止于简单铺货,而应积极探索差异化模式,例如联合开发联名定制产品(如全家与hince的合作)、设置品牌专属货架,或争取进入门店推荐清单,以最大化店内曝光与品牌影响力。
同时,品牌必须依托数据驱动进行精准选点,根据门店所处区位(如商圈、社区或旅游区)及客群画像(年龄、消费力等)动态优化铺货策略,从而显著提升单店销售效率,实现资源精准投放。
营销与体验是激活线下消费场景、实现品牌突围的核心手段。品牌可通过提供试用装、部署AR虚拟试妆小程序等技术手段,有效弥补消费者无法直接试用的体验短板,提升即时转化率。同时,应积极与便利店本地营销节点深度融合,例如联合推出季节限定活动、接入会员积分兑换体系,并携手当地KOL在TikTok等社交平台发起“便利店寻宝”等互动种草内容,推动线上流量向线下门店转化。
总结而言,中国美妆出海入驻便利店,核心是“全球化产品+本土化思维”的深度结合。它要求品牌从“卖货思维”转向“服务本地消费者思维”,不仅要产品过硬,更要在合规、供应链、营销上做足功课,与便利店系统形成共赢合作,方能在这片广阔而复杂的渠道中真正扎根生长。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