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这顿就减肥”,
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
但如果每次大餐后都忍不住催吐,甚至发展到“不吐就焦虑”,那可能就不只是“管不住嘴”那么简单了。
今天要聊的“神经性贪食症”,就藏在这些反复的暴食与自责里,悄悄啃噬着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先搞懂:这不是“贪吃”,是种病
神经性贪食症听起来有点陌生,但核心表现其实很典型:短时间内疯狂吃大量食物(暴食),之后又用催吐、吃泻药、疯狂运动等极端方式“赎罪”(补偿行为)。
而且这种循环不是偶尔一次,而是平均每周至少发生1次异常进食行为,持续3个月以上,同时排除甲亢、糖尿病等可能导致暴食的躯体疾病。
这不是单纯的“意志力差”,而是一种需要医学干预的精神心理障碍。
很多人觉得“我只是偶尔吃多了催吐,没什么大不了”。
但身体是诚实的:
催吐时胃酸会灼伤食道;
泻药引起肠道功能紊乱;
反复暴食催吐还可能导致严重的电解质失衡(如低钾血症),增加心律失常风险,极端情况下可能危及生命。
哪些人容易被盯上?
虽然数据显示青春期至年轻成人(15~24岁)女性是高发人群,女性患病率约是男性的3倍,但这并不是“爱美女生的专利”。
男生、24岁以上的成年女性也可能中招,尤其是那些对体重、身材特别焦虑,或者经历过压力事件的人。
另外,很多人一开始只是想“控制体重”,比如尝试极端节食,结果饿到忍不住暴食,之后又陷入自责催吐的循环——这提醒我们:“过度减肥”可能是打开神经性贪食症这扇门的钥匙。
身体不会说谎:这些信号要警惕
如果你或身边人有以下这些表现,可能是身体在“报警”。
1.反复出现的“饮食怪圈”
突然疯狂囤零食,在2小时内吃掉远超常人的量。
吃的时候停不下来,事后又极度后悔,偷偷去催吐、吃泻药,或者连续几天不吃饭。
对体重和身材的焦虑已经影响到生活,比如不敢和朋友聚餐,吃东西时总避开他人视线。
2.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1)催吐时用手指抵住牙齿发力,反复摩擦造成手部关节外侧(尤其是右手拇指根部)有莫名的老茧,医学上叫“Russell征”。
(2)由于胃酸腐蚀,嗓子总是疼痛,刷牙时牙龈出血,牙齿变得敏感。
(3)腮腺肿大,脸颊看起来鼓鼓的,或者经常腹胀、便秘。
(4)因长期暴食催吐导致营养不良、激素失衡导致月经不规律,甚至停经。
(5)电解质紊乱、贫血引起头晕、乏力、心跳加快。
这些症状可能单独出现,但如果叠加了暴食催吐的行为,一定要警惕。
别硬扛!这样应对更科学
神经性贪食症不是“矫情”,也不是靠“意志力”就能挺过去,及时干预才能避免更严重的伤害。
1.先给身体做个“全面体检”
医生会检查电解质是否紊乱、肝功能,必要时会做心电图。
女性可能需要查激素水平以排除其他问题。
这些检查能帮医生判断身体是否已经受损,是否需要住院治疗。
2.别害怕,治疗有“组合拳”
药物
氟西汀(唯一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成人神经性贪食症的药物)能够缓解症状,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不可自行购买或调整剂量。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很有效,帮你打破“暴食-自责-催吐”的循环,学会和食物和平相处。
营养支持
营养师会帮你重建健康的饮食模式,不是让你“少吃”,而是学会“正常吃”。
3.这些误区要避开
催吐能减肥?错!
催吐只能吐出部分食物,还会搞乱代谢,导致电解质紊乱,进而引发暂时性水肿,并非真正减脂。
吃泻药能排干净?大错特错!
泻药在吸收热量的小肠之后才起作用,根本减不了肥,还会让肠道功能紊乱。
我自己调整就行?别硬撑!
这种病常伴随复杂的共病情况(如抑郁、焦虑),专业帮助比硬扛更靠谱。
生病不可怕,藏着才危险
很多人因为觉得“羞耻"而不敢求助,结果让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神经性贪食症和感冒、胃炎一样,是需要治疗的疾病,早发现早干预,康复的可能性很高。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总是偷偷暴食,吃完又躲起来催吐,或者对身材焦虑到影响生活,别指责她“不自律”,不妨说一句“我陪你去看看医生吧”——你的理解,可能是她走出困境的第一步。
身体从来不会骗人,善待它,才是对自己最好的温柔。
【参考文献】
1.Naseri R, Yaghini J, Feizi A. Levels of smoking and dental implants failur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Clinical Periodontology, 2020, 47(4): 518-528.
2.Harrington BC, Jimerson M, Haxton C, et al. Initial evalua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norexia nervosa and bulimia nervosa[J]. Am Fam Physician, 2015, 91(1): 46-52.
3.Wu J, Lin Z, Liu Z, et al. Secular trends in the incidence of eating disorders in China from 1990 to 2017: a joinpoint and age-period-cohort analysis[J]. Psychol Med, 2022, 52(5): 946-956.
4.Brown CA, Mehler PS. Medical complications of self-induced vomiting[J]. Eat Disord, 2013, 21(4): 287-294.
5.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eating disorders, third edition[J]. Am J Psychiatry, 2006, 163(7 Suppl): 4-54.
6.Fluoxetine Bulimia Nervosa Collaborative Study Group. Fluoxetine in the treatment of bulimia nervosa: A multicenter, 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 trial[J]. Arch Gen Psychiatry, 1992, 49(2): 139-147.
说明:文字原创,图片由AI生成。
作 者:解阳杨
责编:郝学婧
审核:姜峰 李硕然 唐蔚 侯淑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