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和他在伦敦相遇,谈到共产党的崛起时,他感慨万分,甚至脸上还带有一丝自豪。”
当张学良回忆起这段几十年前的往事,仍旧历历在目,口中的“他”便是“广东名将”——张发奎。
不只是张学良觉察到了张发奎这点心思,在张发奎晚年的时候,也不止一次地感慨道:“要是当年跟对了人,我或许还是新中国的元帅。”
这番话可不仅仅是发牢骚,共和国十大元帅中,有不少将领当年都在张发奎的手下。
既然如此,张发奎当初为何没有加入我党?
1
有学者研究张发奎人生履历时,除了感慨他是位北伐战争期间腾空升起的耀眼将星之外,还称他是“北伐军高级将领中与中共关系最友好、客观上对中共帮助最大者”。
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和阴晴不定的蒋介石、唐生智等人不同,即便张发奎死心塌地地跟随国民党多年,但对于和我党的合作,他却是十分重视的。
当初大革命时期,张发奎的部队,是我党干部人员数目最多的部队。
国共第一次合作可谓浩浩荡荡,但一切的美好都在“320事件”后灰飞烟灭。
老蒋大手一挥,指示特务散布有关我党“阴谋暴动”的谣言,我党人员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可到了国民党反动派口中,却成为要推翻广东革命政府的反动分子。
蒋介石见时机成熟,于1926年3月20日,调动军队宣布戒严,扣留中山舰并逮捕李之龙。
将周总理等在黄埔军校以及国民革命军中的干部驱逐出去。
迫于老蒋施加的压力,国民党内部很多高层军官对我党人员都保持很强的恐惧心理。
甚至整个第四军里,我党人员只能编入十二师的“叶挺独立团”。
但张发奎对于老蒋的命令似乎并不感冒,戎马多年的将领怎能不清楚共产党人到底怎样,于是他便对我党人员敞开大门。
随着战事不断演变,张发奎指挥的部队越来越多,而手下带领的我党干部数目也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叶挺、贺龙、张云逸以及叶剑英等人。
到了北伐战争后期,张发奎出任第二方面军总指挥,据不完全统计,在他的部队中共有近3000名我党人员。
但此时的老蒋俨然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对于革命事业毫不关心,反而一门心思地将枪口指向我党。
甚至李宗仁也多次找到张发奎,语重心长地说道:“你们四军里,共产党人最多,就连叶挺这样的人物也是共产党员。你要是对他们不加约束,将来军队必然会出乱子。”
面对李宗仁的挑唆,张发奎不假思索地回应道:“我和叶挺是江北的同乡,从小就认识,在部队中虽然是上下级,但彼此都是过命交情的兄弟……”
2
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当汪精卫宣布“国共分家”后,张发奎不仅没有响应所谓的号召,对我党人员大开杀戒,反而收容了众多被国民党反动派驱逐出去的我党人员。
当时在武汉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蒋介石屠杀共产党,朱培德遣送共产党,但张发奎收容共产党。”
但蒋介石不仅没有大局为重,反而为了推行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发动了臭名昭著的“四一二政变”。
他这一举动寒了张发奎的心,寒了共产党员的心,更寒了广大老百姓的心。
张发奎怒不可遏,“蒋逆为吾人目前只敌人,非出师讨伐不可!”
但他何尝没有难言之隐,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到底能不能完全控制军队,他有些拿不准。
但在这时,汪精卫突然出现了,本以为汪精卫是一名觉醒人士,殊不知此人堪比蛇蝎心肠!
汪精卫不知道从哪里搞来一份所谓的共产国际指示,添油加醋地称我党要消灭国民党,并且建议张发奎一定要牢牢握住军权。
本以为张发奎还能坚持原来的观点,殊不知他却做了一件让他遗憾终生的事情——同意“分共”。
多年以后,张发奎回忆起这段往事,感慨颇深,或许这位精通军事但并不精通政治的将领,在当时也有很多无奈。
“我认为在革命完成之前,革命力量不应该分裂。”张发奎说道,随后话锋一转,接着解释道:
“但汪精卫当初说‘分共’,我应该支持他,对于这一问题,他比较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我曾经说过不止一次,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我对军事的兴趣远高于政治。”
张发奎在国共合作一事上,虽然对我党的理论原则不甚了解,但他却毫不掩饰对共产党人奋斗精神的敬佩。
但此时国民党内部风云突变,就像患上了恶性传染病,不论是蒋介石、李济深,还是李宗仁、何健,他们为了巩固地位,为了邀功请赏,掀起了一场“反共”竞赛。
这时我们已经识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诡计,但一想到张发奎这样的优秀将领,还是止不住地惋惜。
即便到了危急关头,仍旧尽最大可能争取张发奎和汪精卫、唐生智分裂,一起回广东。
但一切的努力,并未能唤醒张发奎。可我党向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即便发动南昌起义,仍旧将张发奎列入主席团成员以及第二方面军总指挥。
贺龙念及旧情,还给张发奎发送了一封电报,邀请他一同前往南昌踏上革命道路。
3
但收到消息后的张发奎却喜忧参半,虽然他选择“围剿”起义军,但自己的部队在起义爆发初期并未受到直面威胁,且张发奎也并未对起义军领导人进行迫害。
此时的他铁了心跟随国民党,纵使不愿意和我军在战场上刀枪相见,可面对国民政府施加的压力,他也无可奈何。
起义爆发后,张发奎迟迟按兵不动,实际上从九江到南昌,最多只需要三天时间就能抵达,但张发奎知道起义军7日全部撤离后,才抵达南昌。
他也听从了叶剑英的建议,率领部队在返回广东的过程中,选择从赣州、大余一带经过,使起义部队免除了后顾之忧。
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张发奎曾经接受过美国学者的访谈,对于往事的来龙去脉,他进行了深入回顾。
“我知道叶挺是共产党员,但我们彼此间的关系十分要好,我想将他争取过来,即便最坏的结果,我想他也可以离开我的军队。
但对于贺龙,我并没有很大的把握,因为他有自己的部队,但话说回来,我对他很好,她也知道这一点。
我没有逮捕共产党人,为什么?因为我永远不相信屠杀能奏效。我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我不会杀害共产党人,在任何情况下,我不同意将共产党人视作敌人,我不反对共产党员个人。”
现如今看来,他的这些自述基本都符合史实。
结语
纵观张发奎的一生。自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加入同盟会开始,戎马数十年,虽波澜起伏,但却有惊无险。
儒雅有余,霸气不足,临难尚称坚韧,取决预留余地。
一生“既济”和“未济”交杂的际遇,早些年间的问题,直到人生晚年才想清楚答案,这些遗憾也只能埋藏内心深处,随他一同而去。
参考资料:
1、张发奎 - 百度百科
2、论大革命后期张发奎与中共的离合——《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59-64,共6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