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踏梦・龟莱》的总导演涂然接受采访,采访者跟着他一起去了解台前幕后的故事,聆听他如何用当代的语言,让文化不再被尘封。
【对话】
问:您创作《踏梦・龟莱》的初心是什么?
涂然:站在龟峰的崖壁前,触摸着亿万年岩层的肌理,我常常在想:如何让沉默的山岩开口说话?如何让千年前的故事,不再只停留在泛黄的典籍里?
问:你想通过这部作品给观众传递什么?是回顾历史吗?
涂然:《踏梦・龟莱》的诞生,源于一份对土地的敬畏——弋阳的文脉太厚重了,从战国的烽烟到近代的回响,每一寸土地都藏着值得被看见的传奇。但我们不想做一场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希望用当代人能共情的方式,让文化“活”过来。
问:你是如何巧妙的运用数字科技为作品赋能?
涂然:科技在这里不是炫技的工具,而是一座桥。32米纱幕的流动光影、崖壁上跃动的 3D 纹路、真人演绎与自然山水的交融……我们用这些“新语言”,让龟峰变成会叙事的生命体。当夜幕降临,光影划破黑暗的瞬间,我期待观众感受到的,不是技术的冰冷,而是历史“苏醒”的温度——就像岩壁里藏了千年的呼吸,终于随着光影的节奏,与当下的我们共振。
问:你是如何深挖在地文化的?
涂然:深挖文脉时,我们始终警惕“符号化”的表达。那些故事、那些精神,不是被投影在崖壁上的图案,而是曾真实在这里生长、奋斗、传承的“根”。我们做的,只是轻轻拂去时光的尘埃,用光影的笔触,把它们重新“种”回这片土地。
问:在您心中,《踏梦·龟莱》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一场的山水实景秀吗?
涂然:《踏梦・龟莱》从来不是一场“秀”。它是一次对话——是我们带着对传统的敬意,用科技叩问历史;也是邀请每一位观众,在光影里与千年的自己相遇。愿你在这场梦里,听见山的低语,触到文化的脉搏,更读懂:所谓“传承”,不过是让过去的故事,依然能温暖今天的我们。
愿我们都能带着这份跨越千年的温暖与共振,在属于自己的时空里,继续书写、继续传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