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吴昌硕 墨梅 立轴
作者:吴昌硕
尺寸:110×30cm
材质:水墨纸本
形制:立轴
题识:危亭势揖人,顽石默不语。风吹梅树花,着衣幻作雨。池上鹤梳翎,寒烟白缕缕。昌硕。
钤印:吴俊卿印、石人子室、苦铁不朽
鉴藏印:双残犹健老人
吴昌硕《墨梅立轴》:金石气骨与文人诗意的完美交融
吴昌硕的墨梅艺术代表了中国近现代大写意花卉画的巅峰成就,而这幅题有"危亭势揖人,顽石默不语"诗句的《墨梅立轴》更是集中展现了艺术家将金石篆籀笔法融入文人画传统的独特创造。这件110×30cm的水墨纸本立轴,通过苍劲的枝干、疏落的花朵与充满韵律美感的构图,不仅传达了梅花傲雪凌霜的品格,更寄托了艺术家对生命坚韧不拔的礼赞。作品中的题识、钤印与画面形成的有机整体,完美诠释了吴昌硕"诗书画印"四绝合一的艺术追求,而"双残犹健老人"鉴藏印及齐白石弟子汤发周的传承记录,更为这件作品增添了丰富的文化脉络与收藏史价值。
▲吴昌硕 墨梅 立轴(局部)
金石入画:吴昌硕墨梅的笔墨特质与形式创新
在这幅创作年代不详但明显呈现成熟期风格的《墨梅立轴》中,吴昌硕将数十年金石篆刻功力转化为绘画语言的表现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画面梅枝以篆籀笔法勾勒,如"屈铁断金"般充满弹性与力度,主干部分墨色浓重苍润,笔势如刀刻石,转折处可见明显的"屋漏痕"效果,这正是他独创的"凿笔法"典型特征。细枝伸展则如草书飞白,虚实相生,与主干的厚重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笔墨处理绝非偶然,而是源于艺术家对石鼓文的精深研究——吴昌硕在日本被誉为"印圣",与王羲之"书圣"地位并列,他将青铜器铭文的斑驳、汉魏碑碣的苍莽气质完美转化为了绘画的视觉语言。
梅花的点染同样别具匠心,圈花技法呈现出"白壁圆"的视觉效果,看似随意实则法度严谨。正如他在另一幅墨梅作品中所题"圈花着枝白壁圆",这种花瓣表现方式既不同于王冕的工细勾描,也有别于徐渭的泼墨写意,而是在简练中见精微,疏落中显生机。画面布局上,艺术家采用了对角斜势构图,梅枝从右下方向左上方伸展,形成强烈的动势,而题识诗文则平衡于左侧,与画面主体构成了"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传统美学意境。尤为精妙的是,"风吹梅树花,着衣幻作雨"的诗句与画面飞白笔触形成的视觉动感相互呼应,使观者仿佛能感受到花瓣随风飘落的瞬间之美。
诗画交融:题识内容的精神内涵与文人情趣
"危亭势揖人,顽石默不语"的开篇诗句即为此《墨梅立轴》奠定了哲学沉思的基调。这十四个字构建了一个拟人化的自然景观——危亭如长者揖礼,顽石似智者沉默,二者一动一静,形成了富有禅意的画面外延。吴昌硕的题画诗从不满足于简单描述画面,而是深入拓展画外之境,这幅作品中的诗句同样如此,它们引导观者想象画面之外的亭台、山石、池塘与白鹤,极大地拓展了有限画幅的意境空间。诗中"池上鹤梳翎,寒烟白缕缕"的描写,更将墨梅置于一个清冷高洁的生态环境中,鹤的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长寿与超脱,与梅花傲霜斗雪的品格相得益彰。
题识内容与画面形式的互动关系在此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吴昌硕的书法以石鼓文为根基,结体宽博厚重,笔力雄强,与画面梅枝的质感高度统一,真正实现了"以书入画"的艺术理念。从"风吹梅树花"的"风"字飞白笔法,到"寒烟白缕缕"的"缕"字细劲线条,书法用笔与绘画用笔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性。这种诗书画的有机融合并非形式上的简单叠加,而是文人画传统中"三绝"理念的深刻体现。值得注意的是,此作题识未标注创作年代,但从"昌硕"落款及"苦铁不朽"钤印判断,应属其中晚期作品,这一时期他的艺术风格已完全成熟,诗书画印的结合也达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吴昌硕对梅花的情感寄托在此作中表现得深沉而含蓄。艺术家一生种梅、赏梅、咏梅、画梅,甚至遗嘱要求葬于杭州超山宋梅亭畔,可见其对梅花的特殊情感。这幅墨梅虽未明确表达具体创作动机,但"顽石默不语"的意象或许暗含了艺术家对世事变迁的沉默观察,而"着衣幻作雨"的浪漫想象则展现了他虽历经沧桑(别号"苦铁"即含此意)仍保持的艺术敏感力。相比他某些直抒胸臆的梅花题诗如"是梅是篆了不问,白眼仰看萧廖天",此作的题识更为含蓄内敛,体现了文人"寄情于物"的传统表达方式。
▲吴昌硕 墨梅 立轴(局部)
鉴藏印记:作品流传与艺术史价值
《墨梅立轴》右下角钤盖的"双残犹健老人"鉴藏印及齐白石书画院院长齐良芷弟子汤发周的发布记录,为这件作品构建了清晰的流传脉络。吴昌硕与齐白石虽然艺术风格迥异,但同为近代中国画革新的重要代表人物,二人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艺术对话。齐白石曾写诗评价吴昌硕"老缶衰年别有才",而齐派弟子对吴昌硕作品的收藏与推广,正体现了20世纪中国画不同流派间的相互尊重与借鉴。汤发周作为齐良芷(齐白石幼女)的弟子发布此作,某种程度上象征着海派与京派艺术的交融,也为研究近代书画艺术的传承关系提供了珍贵案例。
1.从艺术市场角度看,这幅110×30cm的立轴与吴昌硕同类作品的市场表现可互为参照。2025年雅昌拍卖图录显示,一件117×13cm的吴昌硕墨梅立轴估价1,000元人民币;而早在2004年,一幅105×52cm的《梅石图》就以126,500元成交;更为可比的是1914年作的一件墨梅立轴曾以836,000元高价成交。尽管艺术品价格受创作年代、品相、题材、市场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但这幅题识丰富、钤印完整、流传有序的《墨梅立轴》无疑具有显著的收藏价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作包含了"吴俊卿印"、"石人子室"、"苦铁不朽"三方作者原印,涵盖了吴昌硕的名、号、斋馆等多重身份信息,对作品真伪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2.从艺术史维度审视,此作体现了吴昌硕对传统墨梅图式的革新。元代王冕的《墨梅图》以"弯弓秋月"般的枝干和富有韵律感的花蕊分布著称,而吴昌硕则进一步强化了枝干的书法性表现和整体的构成感。他打破了传统折枝梅花的小品格局,赋予墨梅更加宏大的视觉张力,正如其在另一幅作品中所言"道我笔气齐幽燕",将原本清雅的墨梅题材提升到了雄浑大气的境界。这种变革不是简单的形式创新,而是将碑学运动以来的金石趣味成功转化为花鸟画表现语言的典范,对后来潘天寿等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上海山西北路吉庆里的画案前,吴昌硕常"执筷蘸汤,在八仙桌上勾出梅枝走势",将日常生活中的即兴观察转化为永恒的艺术形象,这幅《墨梅立轴》正是这种创作方式的精彩结晶。
吴昌硕的这幅《墨梅立轴》超越了简单的花卉描绘,成为艺术家生命哲学的视觉呈现。通过金石笔法的刚健与文人诗意的柔美相结合,作品既传承了徐渭、八大山人等前贤的写意精神,又开创了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那些看似随意挥洒的墨点与线条,实则凝聚着艺术家对石鼓文数十年的研习功力,正如他自题所言"是梅是篆了不问",达到了物我两忘的艺术化境。今天,当我们凝视这件作品时,不仅能感受到"风吹梅树花"的自然之美,更能体悟到一位艺术巨匠将书法、篆刻、诗歌、绘画等多种修养融会贯通的创造精神,这正是中国文人画传统在现代延续的最生动例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