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生的选择题摆在眼前时,该如何落笔?8月20日,一场专为歙县籍大学生量身打造的“人生岔路口”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给出了充满温度与创意的答案。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携手共青团歙县委员会共同主办的这场活动,以41名青年学子为圆心,用“政策干货+青春玩法”的组合拳,不仅破解了他们的选择困惑,更悄然播下了“扎根家乡”的种子。
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共鸣”
活动未启,心意先行。筹备前期精准捕捉当代大学生对“互动感”“新鲜感”的期待,果断跳出传统宣讲的框架,采用“主题分享+沉浸式互动”的创新形式,提前准备学习资料盲盒、“徽徽与山宝”特色文创等互动奖品,把严肃的知识包裹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惊喜,让提问环节充满“拆盲盒”般的期待感。更关键的是,一支“智囊团”已严阵以待:创业导师带着项目从0到1的孵化日志,就业指导专家揣着近3年歙县及周边城市的招聘大数据,公考考研“老兵”汇总了近年来考生情况与考试时间表。他们带来的不是空洞理论,而是能直接复用的“实战攻略”——比如创业导师会告诉你“首次融资时如何避开合同陷阱”,就业专家会演示“简历中用‘3个月完成200+客户对接’替代‘负责客户维护’的效果”,让规划指导从“飘在天上”变成“落地生根”。
用“过来人”的实战经验破解选择迷雾
嘉宾分享环节,没有照本宣科的刻板,只有“过来人”掏心窝子的真诚。创业导师谈论起自己的创业史,细数从“产品定价过高导致滞销”到“物流包装没做好损坏口碑”的“踩坑史”,坦言“刚起步时连房租都快交不起,是县里的创业孵化基地免了半年房租才撑过来”,一句“试错是成长的必修课,但家乡会给你试错的底气”,让学子们对创业的畏惧消散不少。就业指导专家拿着北京企业的真实招聘案例,从“简历里写‘组织过活动’不如写‘统筹300人活动,带动20万销售额’”,到“面试时眼神要落在面试官眉心到鼻梁的三角区”,把职场突围技巧拆解得像“说明书”一样清晰。公考“老兵”针对“如何平衡实习与备考”的共性问题,他提出“碎片化时间专攻常识积累,整块时间突破数量关系”的时间分配法,还分享了“用真题反向推导命题思路”的独家技巧,让在场学子对考公规划有了清晰认知。考研嘉宾则真诚分享了自身学习经验,让迷茫的学子找到了清晰的努力方向。那些曾让他们头疼的难题,都变成了可复制的“避坑指南”。案例里有具体的时间、数据、场景,严肃的规划指导就这样在轻松的笑声里钻进了学子心里。
在互动中感受家乡温度
“我学的是计算机,想回乡做智慧农业项目,有哪些技术支持政策?”“跨专业考法律硕士,需要提前补哪些基础课?”“县里事业单位招聘更看重实践经历还是专业对口?”互动环节,学子们的问题像连珠炮一样抛出,个个直击“选择痛点”。嘉宾们从容应答:创业导师用自身实战经验与县域内创业政策详细回应;考研嘉宾建议“先看3所目标院校的真题,用近5年考点画个‘知识地图’,再针对性地补短板”;就业专家则笑着说“去年县里引进的智能制造企业,就招了好几个计算机专业的,他们用编程优化生产线,现在都是技术骨干”。精心准备的抽奖盲盒更是点燃了全场热情,每份礼品都是藏着“小心机”——扉页里夹着歙县最新的就业创业政策清单,里面详细列着“大学生回乡创业最高可贷50万元”“离校两年内未就业毕业生可参加就业见习”等政策,甚至附上了专人对接的咨询电话。“原来家乡有这么多机会,感觉回来也能大展拳脚。”一名大四学子边翻看边感慨。
不止于一场活动
“既有实用指导,又感受到家乡的牵挂,对未来选择更有底气了。”一名大三学子的感言道出了大家的心声。这场创新实践,只是歙县服务青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歙县持续升级青年服务:线上有“歙才云聚”小程序,实时更新岗位信息、政策解读;线下有“校企对接会”“创业沙龙”,让学子与家乡企业面对面;针对在外学子,还推出“家燕归巢”、青年人才驿站、就业创业补贴等“返乡大礼包”。接下来,歙县还将通过线上政策“云宣讲”(直播时邀请企业HR、在读研究生实时答疑)、线下岗位“面对面”(组织学子走进本地重点企业参观)等多元形式,持续织密服务网络。
活动负责人说到:“我们不仅要帮孩子们看清‘人生岔路口’的方向,更要让他们知道,家乡不仅是乡愁所系,更是梦想可栖之地。”而这些被温暖与诚意所打动的年轻力量,终将成为推动家乡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黄志强、余钰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