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死了,没人挡住赵人抗敌,郑安平投降赵军,二万精锐化乌有。
![]()
长平之长后,投降的的四十余万赵兵,白起错在擅自做主,杀了赵军
而后来的赵国又杀没杀二万秦兵呢?
赵国军民坚决主张杀,但是赵王要媾和,他可能不会杀这二万秦军。
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用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族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杀。《白起王翦列传》
这两句话道出了白起的自我解脱。也说明,白起也是罪有应得。杀伐过多,物伤其类,秦兵的暴行,以后会遭报应。
白起死后,围邯郸那么久,打不下来。秦王让换了几个将军,还是打不下来。让郑安平带了二万人马去支援,结果,二万人马原封不动的投降了赵国。按照秦律,范睢是要被灭族的。但是,秦王不但不给他处罚,反而不准让人提这件事。
郑安平是范睢的恩人、知音和赏识者。没有他就没有范睢。
这件事,直接让范睢下台。而且是主动的下台。因为,燕国来了一个叫蔡泽的诡辩家。他把范睢说服了。他上台当了秦国的丞相。
白起为什么要这么干呢?为了给战了三年的秦兵一个交代。那么,长平之战秦国投入了多少士兵呢?具体数目不清楚,但可以从秦国发十五岁以上到前线和能够用兵力死死包围赵军四十余万看来,秦兵也不下三、四十万人。这就好理解了。一个挥刀的秦兵对付三个或者两个捆绑好了的赵兵,手起刀落,三下五除二,马上搞定。秦人按此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一夜之间,把四十余万赵兵杀干净。
后来的新安城外,楚兵杀秦兵也是这么干的,二十余万秦兵尚不够四十余万楚兵杀。在冷兵器时代,杀捆绑起来的被杀者,简直是滚瓜切菜,不是什么难事。
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斩首虏"是白起历来的作风。"斩首虏",是什么意思呢?是斩下敌人的头和俘虏敌方士兵的两种表述。是取得军功爵制的必然条件。
![]()
秦国的士兵们快刀杀了四十余万赵国士兵,每个秦兵都有兑现军功的硬件。他们肯定高兴,认为没有白来走一遭,拥护白起了。
这件事是白起得了军心,军队认为跟着白起打仗有人头可得,可以换爵晋级,过上好日子,这种事,天下难找 不找白起找谁去?
这件事不消说让范睢心怀不满。范睢不满白起,就是赵高不满蒙恬。
秦昭王不知道范睢的鬼心思,也不知道范睢叫白起回来的真正目的,秦昭王在这件上,充当了别人的工具。这么厉害的人成了别人的工具,足以见得范睢的心机有多重。
范睢挖坑白起造成直接的结果有
1,邯郸之战,赵国拚死抵抗,边哭边打,十分悲壮。
2,魏、楚、燕三国积极支援,数十万军队支援赵国,表明合纵成功。
由于休息了一段时间,秦军错过了攻击赵国的最好时间。白起以此为借口,再不去赵国打战了。
结果是白起当甩手将军了。不再管战场上的事了,让丞相和秦王去折腾。
秦昭王发起的邯郸之战,由于判断失误,不仅失败,而且最后派去的秦兵二万余人投降了赵军。
结果秦昭王发动的邯郸之战失败,表明,赵国还有力量抵抗秦国的能力,六国在危险的时候,可能再次合纵成功。秦国摊上大事了。统一大业任重道远。
范睢因此被郑安平投降赵国而卷入收三族的大案之中。
在白起时代,魏国的军队在对秦作战中,伤亡惨重。
魏国对秦国又怕又恨又无可奈何。长平之战后,除魏王外,魏国人都支持赵国。这才有了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举动。因为,魏国的士兵被白起斩杀的太多了,他们也想报仇,更何况下一个可能会是自己。
三晋韩赵魏,血肉相连,唇亡齿寒,物伤其类,能不紧张吗?
昭王十四年,魏冉举白起,使代向寿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魏将公孙喜。——《史记·穰侯列传》
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白起为左更,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三十五年,佐韩、魏、楚伐燕。初置南阳郡。四十一年夏,攻魏,取邢丘、怀。《史记·秦本纪》
这些记载,实在是魏国人的痛苦。内心里面可以说是痛恨秦国,痛恨白起了。现在有机会他们还是要报仇的。信陵君就是是一个敢干大事的人,所以,他出面,策划了支援赵国的计划,还死了个晋鄙,窃了十万余军队 秦人望风而逃,联军大获成功。
![]()
楚国也是深受秦国残害的国家,尤其是被白起给侮辱得数世不忘。楚王室的陵墓都给烧了,这种仇恨刻骨铭心。
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
自张仪骗楚怀王之后,楚国历代君主都不敢招惹秦国,一再退却。白起的杀伐,让楚国害怕了。平原君带着毛遂去楚国,楚王不敢出兵。毛遂大骂楚王一顿,正是用白起的残暴点燃了楚王的怒火,才让楚王下决心出兵。由此可见白起多招人恨。
范睢害了白起之后,又害了自己
长平之战后,白起准备乘胜追击残余的赵国军队,正在秣马厉兵,准备围住邯郸城,消灭赵国。就在这时,秦昭王下令白起退兵。白起认为这是歼灭赵国的好时机,不能错过。秦昭王下令说,军队在外打了几年仗,疲惫不堪,应当休整一下了。
白起没法,只得退兵,秦国因此失去了歼灭赵国的大好时机。白起怀疑哪里出了问题,回到咸阳一打听,才知道是范睢出的主意。范睢不希望白起成就灭亡赵国的大功。因此有私心,找了个理由借秦昭王的口,召回了白起。赵国在危亡的时候也是多面出击,寻找破敌机会,派出使者四处活动。
苏代为赵国游说应侯:刺痛了应侯的软肋:
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
如果赵国因此灭亡,白起必然成为三公之列,相国你甘心在他账下听令吗?不想也没有办法。赵国一旦灭亡 ,秦国不一定会得到赵国的全部的土地,这是非常明显的。因此,灭亡赵国对相国没有多大好处。范睢一听有道理。自己千辛万苦才坐上相国位子,位子还没捂热,当然不会轻易让给別人来坐。再说,打了几年,不就是要得到土地吗?士兵们不是得了人头吗,目的已经达到,还瞎忙什么呢?
![]()
人家也同意割地,这不是秦昭王想要的吗?白起一听到,能不气吗?前线打赢了,迫使赵国割地求和,而白起蒙在鼓中,和约已订,赵地六城已经入了秦国地图。秦昭王才让正在准备打邯郸的白起休战。
白起出道就是左更,秦爵十三级。由掌权的魏冉发现并提拔了他。
魏冉巡视郡县,在路上碰上从魏国回来的王稽,警告他不准把关外的人带回秦国:
穰侯果至,劳王稽,因立车而语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
穰侯是白起的伯乐。白起从此替穰侯在外打仗。替穰侯争取了不少好处。他应该是魏冉的人。但是,魏冉已经回家当富家翁去了,只剩下一个白起这朝中,孤掌难鸣。
范睢入秦两年后,秦昭王终于收权力成功,穰侯等出列。白起闲居直到十年后的秦昭王四十三年才出来。说明,白起受到过不公正待遇。
秦昭王发起的长平之战。开始是没有白起的位置的。打了三年与赵军胶着,领军人物实在乏力,赵国廉颇牢牢的固守着防线,秦军实在没有耐心了,范睢用反间,秦昭王才用白起。如果王将军可以打败廉颇的话,秦国不会用白起。如果秦军能攻破赵军,恐怕就没有白起什么事了。
邯之战的失败,是秦昭王笼络大将不当的结果,否则,白起不会不去。
本来将相不和,丞相害了大将,大将因此负气不出力,秦昭王该做点抚慰功臣心的事才对,恐怕他没有,致使几个月后的灭赵之战失败。
长平之战相持阶段,范睢用反间骗赵国换将,邯郸之战开始,赵国用苏代游说范睢,范睢害了白起,进而让秦国灭赵国失败,秦国为此也丧失了大量军队。
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秦国与赵国讲和不到一年,秦国又发起邯郸之战,赵国又被骗,割地失城
秦国在这件事上丢了尽了外交脸面。当然,战国是个不要脸的时代。秦国尤其突出。白起先已杀四十余万赵军,他这次不去邯郸是不是良心发现呢?恐怕不是,他判断秦人会败,核心在于赵国同仇气忾,更兼其他诸侯国来救,关外几国会联合抗秦。秦兵连续几年作战,已经没有了当初的劲头。白起更怕离开咸阳后,再被别人陷害。凡此种种,白起是不会再替人做嫁衣了。
![]()
白起一生,见证了商鞅变法厉害的一生,间接否定了秦国公族势力,军功让更多的士兵分了公族的利益蛋糕,他们不会高兴。
秦昭王、应侯、群臣商讨处理白起免职一事。这里面有群臣。加上秦昭王、应侯,在讨论大功臣白起的时候,居然没有人替白起说一句话。他们抛弃了白起。当白起落难时,没有人出援手拉他一把,替他解围。他把几乎所有人给得罪完了,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
“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
邯郸之战王陵进展不顺的情况下,秦王让他去,白起不去。
他有想法,战争刚开始说的趁热打铁,打下邯郸,你们不听,要退兵;机会失去了,你们要打,找到王陵,王陵打不下来,又来找我,我的话你们不听。这不是耍猴子吗?再说,人家合纵已经成功了,晋鄙的军队出发了,春申君也带着十万人马在路上。赵人守的是国都,必须死战。这里应外合,秦兵不失败才怪。
应侯范睢也来请,当然白起是很客气地谢谢邀请了。白起如此这般,就得罪了两个权势者。能有好果子吃吗?
范睢是怎么来秦国的,谁带他来的?
范睢是在魏国挨了狠打,被扔在厕所里差点死去,被看守拖出去扔在荒郊,再由朋友郑安平救了,推荐给王稽,在去秦国的路上被秦相魏冉差点截获。魏冉是秦昭王的舅舅。现在正是掌权的黄金时代,势力熏天。要是查出来了,那就没有去路了,说不定,范睢的梦想就破灭了。为什么一定要在这里来说说魏冉呢,因为在魏冉当权的时候,他们几个四贵和老母亲宣太后共同掌管政权,没有秦昭王什么事。这一当权就是三十几年,人生能有几个三十多年。魏冉不待见六国之人。怕外人来挑拨秦王。坏了自己的大事。
但是,白起没有意识到这点,闲话不说喝茶也呛不死人。白起在人家烦躁不安时,还火上浇油:
秦王使王龁代陵将,八九月围邯郸,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
秦昭王肯定会怒火攻心,谁愿意听风凉话?你牛你去!秦昭王强行白起去前线。白起不去,就说自己病得非常重。
![]()
与范睢之争不是简单的地位之争,而是一场任远交近攻之策略之争
这个问题,范睢和白起的目的是一致的,消灭赵国。但消灭赵国之后的问题没有明确区别,他们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这就造成了有力不向一个方向使,而是相互拆台,相互为敌,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正月,皆罢兵。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白起因此"抱病不出",任由秦昭王和范睢去发动准备灭亡赵国的邯郸之战。他们用王陵为带兵元帅。
其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
秦昭王和范睢就当没有白起了,他们照样要打邯郸之战。一来担心白起带兵会激起六国更大更强大的合纵,给秦国以更强大的阻力。二来,对方知道是白起带兵,对待方式一定不同于赵括打闷战,而是有针对性地对战白起,赵国会用廉颇李牧等大将,秦国不一定会讨到便宜。三点,白起不想去,到了战场万一打疲劳战,消耗战,秦昭王到时也控制不了,毕竟白起手里有兵,又与范睢有过节,更何况白起在朝中没有人撑腰,一旦认识到自己迟早也是一个被抛弃的棋子,使坏心没人控制得了。鉴于此,秦昭王干脆让白起养病。用自己的将军去攻打邯郸,培养了新干部。遗憾的是秦军连连失败,死了不少人。
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郸,少利,秦益发兵佐陵。陵兵亡五校。
秦国对人才的态度,决定了白起必须死。范睢的制定的“远交近攻”政策再好,没有人去实践,也是画饼充饥。白起没有去完成他们君臣的这项战争计划,这场战争开始就失败了。
郑安平的二万秦军投降了赵军,范睢的地位动摇了。不久王稽在河东与诸侯交往,也把范睢拖下水,范睢不得已,提出辞职,回去当了富家翁,走了魏冉的老路。
郑安平带带领的二万秦军投降赵国后,结果怎么样?
这里从《史记,平原君列传》里面可以看得出,这些秦兵是回去了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赵孝成王这邯郸之战后,马上派了人去秦国,要求好平,彼此不再打仗了。他没有点诚意,人家强大的秦国会同意吗?赵孝成王不仅如此,还白白地送了六个县城作为条件。最后换了一个短暂的和平。
![]()
赵孝成王的愚蠢,从他的开始到结束,都是自己为自己挖坑,更是把赵国退向灭亡的深渊。
秦既解邯郸围,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虞卿谓赵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馀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救矣。”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赵国即使俘虏了秦国二万余人,但是,赵国必然不敢坑杀他们。因为,赵孝成王是个苟安时间的国王。他在邯郸之围后,就马上让赵郝去求和,而求和是要条件的。放了二万秦兵无疑可以表示赵孝成王的诚意。
本文资料来源于《史记》、《资治通鉴》,《汉书》。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问题,请告诉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