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是清华大学新生报到的日子。一群新生正兴奋地在大礼堂前合影。他们当中,有人刚拿下全国物理竞赛金牌,有人在县中煤油灯下苦读逆袭,还有人初中就因数学天赋被提前锁定——今年清华的内地新生里,有48.78%的人不是靠传统高考“裸分”进来的。
![]()
这意味着,差不多每两位新生里,就有一位是通过强基计划、竞赛保送、少年班等“特殊通道”圆梦清华的。那座曾经千万人争抢的“高考独木桥”,正在被更多元的路径悄悄重构。
![]()
据媒体报道,今年清华大学录取了近4000名本科新生,其中内地学生约3700人。在这3700人中,通过统招途径进入清华的只有1895人,另有1805名学生通过强基计划、竞赛保送、少年班、国家专项、高校专项等十余种招生途径进入清华。高考,早已不是进清华的唯一出路。
![]()
在所有这些路径中,“强基计划”毫无疑问是最受关注的一条。今年超过1.7万人报名,最终900人成功入选。更厉害的是,其中有120人是通过竞赛成绩破格录取的——也就是说,哪怕高考分数没那么耀眼,只要你在某一学科极具天赋,清华照样为你敞开大门。
“学霸天团”也很惹人注目:通过“数学领军计划”、“物理攀登计划”和“丘成桐数学英才班”录取的约190人。他们当中很多人高二、甚至高一就拿到了清华的“入场券”,根本不用熬到高三“决战高考”。
除了选拔天才,教育公平也在这次招生中有明显体现。高校专项计划录取了270人,他们来自全国近200所县域中学;国家专项计划则招收了280多名来自资源薄弱地区的学生。哪怕你所在的高中教学条件一般、资源有限,只要你足够努力、足够优秀,清华依然看得到你。
![]()
此外,竞赛保送通道今年接收127人,其中97人来自五大学科竞赛,30人属于外语类保送。 这些数字背后,是清华选人理念的升级:不只是“选分数”,更是“选人”——认可天赋,也鼓励奋斗。
清华的培养模式也很值得称道。踏进清华,新生们不光属于某个院系,还可能会进入一个“书院”。今年约56%的新生进入书院制学习社区。新成立的无穹书院,与原有的自强书院、水木书院等一起,打造出一个打破专业界限的成长生态。
![]()
什么意思?就是你可能是物理竞赛金牌得主,却和一位热爱社会学的同学成为室友;你可能是编程高手,但每天会和痴迷古典文学的朋友一起吃饭聊天。这种混搭模式,不是为了好玩,而是真正回应未来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未来社会解决问题,从来不能只靠一个专业。
![]()
清华招生的“静默革命”,其实不是突然发生的。从过去“唯分数论”到如今“多元评价”,清华和其他顶尖高校正在尝试更弹性、也更全面的选才机制:既通过高考保证基本公平,又通过特招渠道不遗漏真正有特长、有潜力的人。
![]()
有人会问:这样会不会对普通考生不公平?数据告诉我们,普通批和提前批仍然提供了近1900个名额,和“特招通道”规模相当。而各类专项计划反而给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孩子提供了更多机会。
![]()
更重要的是,多元录取可以让不同特点的学生都能发光:数学天才不必因为英语偏科被埋没,农村娃不再因为资源差而失去上升通道。教育真正的公平,是让每个人都有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当高考不再定终身,当分数之外的天赋、努力、机遇都被看到,中国顶尖高校要寻找的,早已不是“满分考生”,而是各种“充满可能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