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亿养出个L崽子,TDD的,我让你怎么吃进去的,怎么吐出来!”。
这是电影《高山上的花环》中,梁三喜带人冲上越军阵地,看到写着“中国大米”的袋子,红着眼睛说的话。
越南战争打了20年,中国人民勒紧裤腰带,在极度贫穷的状态下,援助了越南20年。
20年200亿美元,结果到头来,他们吃着中国的大米,穿着中国援助的军装,拿着中国制造的武器,来打中国人,这样的作为,怎能不招人恨?
然而,所有越南人都不记中国的好?当然不是。
1980年9月,在对越自卫还击战结束一年半之后,越南谅山下的一个小村庄,就发生了令人感慨的一幕。
当时,五六个越南民兵,在村子的一个山坡上,拿着铁锹,一锹锹挥着土,要把一个小土墓铲平,只因这个土墓中,埋得是一位在还击战中牺牲的中国战士!
很快,一位越南妇女闻讯赶到,她扑在了墓堆上,用肉身挡着铁锹骂道:“你们谁敢说自己没吃过中国援助的粮食?怎能昧着良心干这样的事情?”。
这话,让几个民兵瞬间红了脸,越南妇女说的是事实,他们没法反驳,只能讪讪离去。
民兵走后,这越南妇女把散落四处的土一点点归拢,边添土边流着泪说:“中国兄弟,让你受惊了……”。
了解过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79年许世友挂帅反击的时候,那出手是相当凌厉的,不仅击毙越军37000余人,越北地区各大城镇,也几乎被“拆”成废墟。
这样的背景下,越南那几个民兵的作为可以理解,反倒是这位越南妇女让人不可思议了。
她跟埋葬在这里的这位中国兵有何交集?为何会拼死保护他的坟墓呢?事情还要从1979年9月份说起。
这个越南妇女名叫阮文竹,谅山下琅镇人,她的母亲是云南人,她是个“中越混血”。
正如梁三喜说的那样,自从记事起,阮文竹一家,就开始吃中国的救济粮,从小父母就教育他们,要感激中国的帮助。
可是,从1975年越南统一开始,以黎笋为首的越南政府,就开始疯狂反华,不断在中越边境挑衅,甚至侵占中国岛屿,蚕食中国边境。
此举,让阮文竹觉得很不可思议,人家实实在在帮助了越南20年,那是实实在在的恩人啊,怎么突然说翻脸就翻脸呢?
1978年年底,中越边境形势越来越紧张,阮文竹的哥哥也被调到了前线,可他真的不愿意拿起枪来,把子弹射向自己的恩人,于是,他做了逃兵,被自己所谓的“战友”们抓住,给活活打死了。
哥哥宁死不上战场,更加坚定了阮文竹的立场,无论如何,她都不会助纣为虐!
1979年9月,阮文竹如往常那样,带着1岁的儿子,去谅山干活,等回家的时候,月亮已经升起。
当时的谅山,被越军埋了无数地雷,虽然有只有他们越南人才能看懂的标识,但阮文竹还是走得小心翼翼。
可有时候认倒霉,喝凉水都塞牙缝,即便她千小心万小心,还是踩着雷了。
当时,只有阮文竹和她背上的儿子,只要一抬脚雷就会炸,怎么办?
阮文竹急的都快哭出来了,没办法,她只能大声喊叫,希望附近有人,能救她一命。
令她没想到的是,她的叫声,真的吸引来了一个人,只是,这个人不是她的同胞,而是一个浑身是血,走路跌跌撞撞的中国伤兵。
更令她没想到的是,这个中国伤兵,不仅没有趁机对她出手,反而不顾危险,趴在地上,扒出了地雷,剪断了导火线,把她给救出了险境。
中国伤兵的这一举动,让阮文竹呆若木鸡,越南人如此忘恩负义,中国人还愿意帮助他们?
没等阮文竹反应过来,这名中国伤兵便拆了雷,一句话没说,挥挥手跟她告别了。
怀着满心感激,阮文竹继续往山下走,可没走几步,就听到身后一声巨响,这名中国伤兵触雷了!
等阮文竹跑过去,他的惨状令她终身难忘,这名中国伤兵,头上被炸出了一个洞,血不住的往外流,右腿腿骨被炸断,白森森的骨碴,就露在外面。
见她去而复返,这名伤兵艰难的把手伸进怀里,掏出一封信和一张照片,未留下只言片语就断气了。
刚刚救了自己的恩人,转瞬就被炸死,阮文竹心里说不出的难受,她就着弹坑,将这名中国伤兵掩埋。
阮文竹跟母亲学过汉字,等回家后,她打开信下一看,才知道他叫张鹏,是鄂西农场柳溪村人。
这封信是他在谅山受伤跟战友们走散后写给母亲宋桂花的,希望战友们将来打扫战场,看到这封信,能交给他母亲。
信中,张鹏不仅没有仇视越南人,反而还说越南人民是好的,这让阮文竹感动不已。
从那之后,阮文竹就下了个决心,要照顾好恩人的墓,将来有机会,一定把这封信送到他母亲手里,不仅如此,若有机会,她还要替这位恩人孝敬他的母亲!
不知谁走漏了风声,1980年9月份,附近的民兵听闻山上埋着一个中国兵,就过来刨坟,这才有了文章开头,阮文竹拼死阻拦的事情。
好在一点,被阮文竹拦下后,那些民兵们也就此罢手,没有再动过这座坟,每年,阮文竹都会祭拜张鹏,给他上坟添土。
转眼之间,6年时间过去,时间来到1986年,此时,中越关系有所缓和,边境的两国百姓,也有了来往,阮文竹和她的丈夫去了芒街,开了一家餐馆。
在这里,阮文竹能接触到很多中国人,得知鄂是湖北的简称后,他们只要碰到湖北人,就会向他们打听知不知道鄂西农场,知不知道张鹏,知不知道他的母亲宋桂花!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1999年,他们碰到了一位鄂西电视台的记者。
得知他是鄂西人,阮文竹一见面就给他鞠躬,为了让他帮忙把张鹏遗物送还给他的母亲,她还给他下跪。
当听完阮文竹和张鹏的故事,这位记者感动不已,一口就应了下来,并且保证,只要有宋桂花这个人,就一定把张鹏的遗物送到!
2000年3月26日,这名记者跟民政局的同志,辗转来到了柳溪村,并且找到了宋桂花,将照片和信拿给宋桂花看。
看到这两样东西,年迈的宋桂花开始颤抖,她转身跑回房间,紧接着,房中便传来压抑的哭声。
宋桂花是个苦命人,她的丈夫张海山也是当兵的,1963年援助越南修石球大桥时,被累坏了,复员回家没几天,便离开了人世。
张海山死时,张鹏才7岁,为了抚养儿子长大,她是既当爹又当妈。
1978年,19岁的张鹏继承父亲遗志参军入伍,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站打响后,他报名去了前线,从此一去不回。
在战场上“失踪”,基本上就宣告死亡,痛失爱子,宋桂花肝肠寸断,但她并未因此跟国家提要求,她只希望将来找到张鹏遗体能运回,葬在她丈夫旁边,可惜,张鹏的遗体一直未能找到。
张鹏“失踪”后,宋桂花就跟着侄女过,虽然侄女一家对她很好,可再好也比不过自己儿子不是?
得知张鹏确实牺牲在越南边境,还被好心的越南妇女埋葬,宋桂花是感激不已。
得知儿子埋葬地后,就有些“疯狂”了,她对儿子压抑了19年的思念“决堤”,哭着闹着非要侄女带她去接儿子的遗体回来。
当时,中国的老百姓还不富裕,运遗体这么大的事情,花费可不少,哪里是普通老百姓能承担的?
回去后,这名记者就将在张鹏家的见闻,写信告诉了阮文竹,阮文竹看后,开心不已。
张鹏的母亲想接回儿子的遗体,又没有这个能力?好办,她把遗体送回去不就得了?
于是,阮文竹回了家,小心翼翼的把张鹏的遗体起了出来打包,在办好护照后,便直奔鄂西。
因为找不到张鹏家,阮文竹去了鄂西电视台,先找到了那位记者,他们一起去了张鹏家。
时隔19年,当看到儿子遗骨,宋桂花是老泪纵横,嚎啕大哭。
张鹏入土后,阮文竹并没有着急离开,她留下来陪伴恩人母亲,并认宋桂花为“妈妈”。
对于送回张鹏遗体一时,张鹏的父老乡亲们都很感激,在柳溪村,阮文竹受到了乡亲们的热情接待。
住了一段时间,准备离开时,阮文竹的贫血病却犯了,得知此事,乡亲们是争先给她献血,最终,用的是妈妈宋桂花的血。
儿子救了他一次,母亲又救了她一次,这让阮文竹更加感激。
虽然很想再陪宋桂花一段时间,但家里一大摊子事,阮文竹不得不回去,临走时,乡亲们又给她准备了满满一麻袋土特产……
这次鄂西之行,让阮文竹在中国有了亲人,也有了牵挂。
2001年3月,阮文竹再次来鄂西看望宋妈妈,闲聊时,她无意间说出自己店铺遭火灾的事情。
得知阮文竹遇到了困难,柳溪村的乡亲们再次伸出援手,你10块,我5块,竟然给她凑了3万块钱,有些乡亲们实在没钱,心里过意不去,就拿鸡蛋顶……
不仅如此,当地政府和企业家得知此事后,也是慷慨解囊,又给她凑了20万!
拿着中国乡亲们凑的钱,阮文竹重整旗鼓,店铺重新开了起来,而且比以前开的更大。
2003年,阮文竹再次来到鄂西,这一次,她是来接宋妈妈去越南生活的,她要替张鹏尽孝!
在阮文竹的热烈邀请下,宋桂花老人跟着她去了越南。
在越南,阮文竹把宋桂花是当亲妈孝敬,每天好吃好喝,带她逛公园、遛弯,还给她捶背捶腿。
然而,仅仅住了半个月,宋桂花就闹着要回去了,这让阮文竹有些不理解,难道是自己照顾的不周到?
当得知宋妈妈是想家了,是故土难离时,纵然千般不舍,阮文竹也只得送她离开。
临行前,她准备了一万块钱,想让宋妈妈拿回去,可宋妈妈死活不收,最终推辞不过,才拿了5000块钱。
2008年8月16日,是宋妈妈80岁生日,阮文竹早早便带着儿子来到鄂西,来参加宋妈妈八十大寿。
宴会上,她带着儿子给老太太下跪,再次感谢了张鹏和宋妈妈的救命之恩。
2009年3月,81岁的宋桂花因脑血栓住院,乡亲们建议,让阮文竹回来看看,但老太太却拒绝了,因为她回来一趟,要话很多钱。
2010年5月,宋桂花病逝,临终前,她把自己的2万块的存折拿了出来,这些钱大部分都是阮文竹给的。
她希望阮文竹能拿着这些钱,来给她办葬礼,一切从简,剩下的,留给阮文竹用。
听闻宋妈妈去世的消息,身在越南的阮文竹是泪流满面,她带着家人,朝着中国的方向,重重的磕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