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3,000字 | 阅读约 8 分钟
(吴恩达谈智能体AI:真正的竞争力不在技术,在应用)
先说结论。
团队会不会用 AI,比 AI 有多强更重要。
Claude 会规划任务,Replit 能一键上线产品,GPT 能自主调试修复代码。AI 能力飞涨,但很多团队却越来越用不好。根本原因不是技术不到位,而是流程断、节奏乱、团队跟不上。
吴恩达看得很透。
这位被称为 AI 领域的先驱者,早年创建 Google Brain 和 Coursera,现在主导 AI Fund,持续推动 AI 创业生态。他强调:“真正重要的是能否将 AI 真正融入工作流程,让团队每个人都掌握 AI 技能。”
在 8 月21日的一场播客里,他抛出关键判断:
AI 智能体正在重写创业与组织(Agentic AI is rewriting startups and organizations)。
AI 已成基础技能,不再是可选项。无论工程师、PM还是前台,都必须掌握 AI 工具。他本人表示:“不喜欢‘vibe coding’这种玄学式说法,真正的智能体系统需要明确任务、状态记忆、可追溯评估,核心是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变化,企业在经历,大学也在经历。
在接受埃克塞特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时,他强调:学校不能只盯着“AI 会不会被用来作弊”,更该想“如何把 AI 融入每一个学科、每一种能力的培养”。他说:
“企业在 AI 化,大学也必须 AI 化。”
换句话说:人才和流程,要同步升级。
那么,一支真正会用 AI 的团队,到底该怎么打造?
根据吴恩达的实践总结,关键是这4件事。
第一节|干得完一件事,比会写提示词更重要
AI 不只是智能回答,更是智能执行。
吴恩达说:
我们要把注意力从模型输出什么,转向它能不能真正把事做完。
他最推崇的一个例子是 Claude Code。 这个 AI 编程助手,已经能自己制定开发计划、分步骤写功能、检查逻辑,再一项一项执行。吴恩达说:
“它能列出完整清单,一步一步执行,是我见过最接近真正自主的 AI 工具之一。”
重点不在于它“多聪明”,而是能不能完成全流程任务。 这才是他定义的“智能体 AI”真正含义:不再是对话工具,而是任务执行者。
但现实中,大多数团队还停留在“问一句,回一句”的阶段。 代码写出来了,能不能部署?任务分了,有没有验证?文档生成了,能不能存档?没有流程打通,AI 只能演示好看,做不了实事。
吴恩达强调:“工程效率不只看模型响应,而是看流程能不能闭环。”
他举了个真实例子:
“很多工作流程,是从用户发来一个 PDF 开始。你要识别内容、查数据库、核对信息、再转交审批,然后存档或打款——但几乎没有哪个团队,真的把这几步用 AI 串起来。”
这不是什么高深问题,而是没人把它当流程来设计。
所以他说现在的难点不是 AI 本身,而是:
“团队要能明确告诉 AI:要干哪几步,每一步的标准是什么,怎么知道做得对。”
而不是靠“试试看”、“它大概能行”。
在他看来,Claude Code 之所以好,不仅仅是模型多聪明,而是它能完整把握任务的全貌。
同样的能力,Replit 也做得不错。很多 AI 工具写出代码后,还能直接运行,甚至自动调试,这才是真正落地——不是写完就结束,而是干到最后一环。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转变:
你不能把 AI 当搜索引擎用,而要当会做事的助手用。
如果不能完成从“语言生成”到“实际执行”的转化,那它就还是一个高级玩具。
所以,团队真正要做的第一步,是把任务分解到位、流程打通、让 AI 真正干一整件事。 不是问它一句话,而是告诉它:
要做什么;
分几步做;
每步要达到的效果。
如果你做不到这些,再聪明的 AI 也白费。
第二节|少招人,多调 AI:工作方式要跟着变
如果说上一节讲的是“AI 能不能干”,这一节讲的就是:团队有没有能力“让 AI 干”。
很多公司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 AI 工具不够,只是尝尝鲜而已。
吴恩达抓住了要害。他说:
“有工程师找我,说‘我需要 5 个工程师做这个项目’。另一个团队的人说:‘我需要 5 个 AI 组件来做这个任务’。”
两个请求,背后思路完全不同。前者靠堆人力,后者在用工具。
他在 AI Fund 实践的方式是:孵化 AI 公司,但不是靠招一堆人,而是把先搭建 AI 执行体系。
“以前需要 6 个工程师 3 个月完成的功能,现在我和一个朋友周末就做出来了。”
他还发现了一点:团队越小,越容易落地 AI。
不是因为人少效率高,而是小团队更容易统一认知,更快尝试,把 AI 真正融入日常工作。
相比之下,大多数组织还停留在“让 AI 加个功能”的阶段,没真正养成用 AI 做事的习惯。
吴恩达指出,很多团队的协作流程,还是老样子:
“你做一个文档,我再过来提建议,然后再找人改一下,然后发邮件问老板要不要看。”
但在 AI 协作里,方式变了:
文档可以由 AI 初稿起草;
审阅可以由模型先提风险;
沟通可以直接在平台上完成自动提醒和整合。
这就不再是替代某个环节,而是把 AI 当作“执行资源”来组织。
所以他强调:
组织现在最需要的,不是更多人,而是更好地使用工具的能力。
他用一个类比特别贴切:
“以前,你是雇一个人来帮你;现在,是用一套工具,把人手省下来,把时间节省出来。”
真正懂得怎么用 AI 的公司,不是看谁招聘得多,而是看谁能组建有效的AI 工具组合。
这组工具可能包括:
一个处理客户请求的对话模型;
一个会分析 PDF 的文档助手;
一个会搜索法规数据的内容审查工具;
一个自动做图、排版、存档的小工具。
听起来像很多?吴恩达说:这些不是工具箱,而是你组织里真正能干事的智能助手。
所以他现在看项目,不再问你招了多少人,而是问你的 AI 能力是否到位。
“我们看团队能力的时候,越来越关注:这个团队有没有设计出一套流程,是可以让 AI 帮着跑下来的。”
所以这节的重点是:
不是团队大不大,而是你有没有把 AI 当成资源调动起来。
不是上了几个插件,而是从组织架构设计之初就考虑 AI 的实战能力。
第三节|不是产品做不出,而是 PM 跟不上 AI 的速度
在 AI 的帮助下,代码写得越来越快,产品功能上线越来越容易。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工程快了,产品团队反而成了慢的一环了。
吴恩达说:
以前做个原型可能要 3 周,现在 1 天就能做完。 但你还要花 1 周去拿用户反馈,就拖慢了整个进度。
他接着指出,现在很多产品团队其实没准备好应对快节奏。 尤其是产品经理(PM)这个角色。他们很多人还在按照旧的思维方式工作。
以前节奏慢,PM 可以慢慢做调研、画流程图、写文档、排期。 但现在,AI 工具让“写出来”变得不难,真正难的是:决定要不要写、要怎么改。
吴恩达一针见血地说:
“现在的瓶颈,已经从写代码转移到了产品决策。”
也就是说: 以前一个想法要落地,是卡在做得出来?; 现在的问题变成了——“你到底想做什么?”
他还提到自己亲历的一个教训:
“我早年尝试让一些工程师转型做产品经理,给他们培训流程和工具。 但最后发现,那些人其实非常聪明、技术很强,只是他们不是那种能站在用户角度思考的人。”
他说那次尝试失败得很清楚:不是流程学不会,而是缺少同理心。不能站在用户角度,做出的产品就容易偏离需求。
“我发现,一个优秀的 PM,往往不是最会写文档的,而是最能快速理解用户的人。”
而在 AI 时代,这种能力变得更重要了。
因为工具会越来越通用、执行会越来越自动, 真正让每个团队做出差异化的,是: 谁更快找到对的方向,谁更快试出有价值的功能。
他甚至说,现在的团队节奏,有点像打篮球快攻:
“你没法花很多时间想清楚每一步,很多时候只能靠直觉下决定。”
所以他给产品团队的建议不仅仅是去学更多工具,而是:
建立用户的心理模型,快速试、快速改。
不是去琢磨 AI 多强,而是去感受用户真正的需求。
因为 AI 把技术上的门槛降下来了,也把产品上的要求提上去了。产品人如果跟不上这个节奏,就会变成拖后腿的环节。
第四节|真正有用的人,会用 AI 把事做完
今天的 AI,不只是工程师的事。
吴恩达说得很直白:
“不是每个人都要会写代码,但每个人都要能清楚地告诉 AI,要它帮你干什么。”
他观察到,现在很多非技术岗位,还是把 AI 当成搜索引擎在用,问几句就没下文。 但真正会用的人,是能把 AI 变成日常动作的一部分。
他说:
“我们团队的 CFO、法务、前台助理,都在学习 prompt。因为只要你会清楚表达任务,AI 就能替你做很多工作。”
这不是做给人看的,而是让 AI 真正进到流程里、分担你的负担。
比如:
财务可以让 AI 审合同草稿、提取付款信息;
行政可以让 AI 写活动通知、排日程表;
法务可以让 AI 查法规、比对合同、做初审标记。
不是每个人都要变成工程师,但每个岗位都应该配上“ AI 搭档”。
吴恩达还特别提醒:
“真正的生产力提升,不是来自工具本身,而是来自你有没有把它用在正确的地方。这背后考验的是 AI 思维。不是你能不能训练大模型,而是你能不能把事情梳理清楚、表达清楚、交给 AI 去做。”
在他看来,未来的职场竞争力,跟过去不一样了:
真正厉害的人,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会驾驭 AI 的。
你不用全懂技术,但你得:
知道有哪些工具能帮你;
会写出让 AI 听得懂、做得准的提示词;
能组合起几个小工具,把一个复杂任务干完。
他说,这已经开始改变组织招聘逻辑。
他举了一个真实案例:
“我们最近面了两个工程师,一个是工作 10 年、简历漂亮; 另一个是刚毕业,但非常熟练地用 AI 工具写代码、调试、部署。 最后我们选了那个新人——他虽然资历浅,但效率太高了。”
这不是个例,而是趋势。
会用 AI 的人,正在拉开效率差距。
结语|不是谁最强,而是谁先用上 AI 干正事
吴恩达没谈“AI 取代谁”,他谈的是:谁先用好 AI,谁就走在前面。
他说:
最厉害的团队,不是技术大牛扎堆,而是 AI 深度融入业务。
真正的能力差距,已经不是有没有 AI,而是你有没有围绕它重组团队协作、产品节奏、角色分工。
AI 能力每个月都在升级,但一个团队能不能跟上,看的不是“懂多少技术原理”,而是做没做这四件事:
能不能让 AI 真正干完一件事、
能不能把流程接起来、
能不能让决策配上执行速度、
能不能让每个人都“带 AI 上岗”。
如果你还没开始,就从今天这四件事里,挑一件动手做。
记住吴恩达这句话:
“最有竞争力的,不是最聪明的团队,而是最会用 AI 的团队。”
本文由AI深度研究院出品,内容整理翻译自吴恩达相关访谈及公开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星标公众号, 点这里 1. 点击右上角 2. 点击"设为星标" ← AI深度研究员 ⋮ ← 设为星标
参考资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YisFbhR7xs&ab_channel=NoPriors%3AAI%2CMachineLearning%2CTech%2C%26Startups
https://www.deeplearning.ai/the-batch/issue-315/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no-priors-artificial-intelligence-technology-startups/id1668002688
https://charonhub.deeplearning.ai/issue-314/
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排版:Atlas
编辑:深思
主编: 图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