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发达国家,日本在科技创新领域始终保持着强大的人才储备。
然而,随着中国科技实力的迅速提升,越来越多的日本科研工作者选择来到中国。这看似是被经济利益所驱动,实则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原因。这些科学家来到中国,究竟意欲何为?
![]()
![]()
日本科学家掀起赴华浪潮
尽管日本长期被视为科研强国,尤其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数量仅次于美国,但在2024年,日本在三大自然科学奖项中依然颗粒无收。
即便日本媒体在颁奖前做出乐观预测,最终结果却依旧令人失望。日本已连续三年未能摘得任何奖项,与本世纪前二十年的辉煌相比,差距明显。
![]()
根据2024年全球知识产权报告,日本的排名已从曾经的第一滑落到第十三位,落后于韩国和中国。科研优势逐渐消退,科研生态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政府科研经费逐年削减,大学实施“法人化”改革后,国立高校所能获得的财政支持持续减少。
![]()
日本青年攻读博士学位的意愿也在不断下降。数据显示,2003年仍有超过1.8万人选择读博,而到2018年这一数字已不足1.5万人。高学历人才减少,科研队伍面临断层。
与此同时,中国的博士毕业生数量却呈现爆发式增长,从2005年的2.6万人激增至2020年的6.5万人,增幅超过一倍。
![]()
2018年,日本科研预算仅为中国的七分之一。许多青年研究人员发现,科研项目经费申请愈发困难,高校教职岗位也越来越稀缺。
统计显示,2016年日本大学教师中40岁以下的比例仅为23.4%,创历史新低。熟悉中日人才交流的专家木英介指出,不少日本科研人员能力突出,却因国内资源匮乏而转向中国。
![]()
换句话说,日本并不缺乏人才,而是缺乏让人才施展的空间。从日本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看出,截至2017年,在中国旅居的日本科研人员已达8000人,2018年继续增长。
此外,日本企业普遍实行“年功序列”制度,即以资历而非能力作为晋升标准。这使得年轻但能力强的研究人员难以获得应有的发展机会,加剧了人才流失。
![]()
就连诺贝尔奖得主真锅淑郎也未能幸免。科学家同样是普通人,他们也需要良好的生活条件和职业发展空间。
当本国的科研环境不再理想,他们自然会将目光投向更具吸引力的地方。而此时的中国,正好成为他们的理想选择。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吸引了这些日本科学家?
![]()
![]()
中国的吸引力
近年来,中国对科研领域的投入可谓空前。2020年,全国研发经费总额接近2.44万亿元,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不仅资金总量庞大,投资方向也十分明确,涵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清洁能源、智能汽车等多个前沿领域。
![]()
不少日本科研专家慕名而来。被誉为“光催化之父”的藤岛昭便带领整个团队加盟了上海理工大学。
他所发现的二氧化钛光催化技术,具备分解有毒物质的能力,广泛应用于环保与空气净化领域,具有极高的应用潜力。
![]()
在中国,他不仅能继续推进科研,还能将研究成果真正落地。同样,土木工程专家上田多门选择加入深圳大学。这座以创新著称的城市,正好需要他这样的人才。
除了高校,众多日企也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苏州高新区拥有600多家日企,其中约95%设立了研发部门。这些岗位并非虚设,而是实打实的高端科研职位,自然吸引了大量日本技术人才。
![]()
薪资待遇也是重要因素之一。虽然外界普遍认为中国提供高薪,但实际情况是,中国的博士后年薪多在20–40万元之间,约为全国平均工资的三倍。
这一数字虽不及美国,但对在日本难以获得职位或收入停滞的研究人员来说,已颇具吸引力。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科研环境正变得越来越开放和包容。
![]()
不唯学历、不唯资历、重视实际贡献的制度设计,让许多在日本受制于论资排辈的学者看到了希望。
因此,中国提供的不仅是薪酬,更是一个能真正施展才华、推动行业变革的平台。那么,除了现实因素,这些科学家来华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动机?
![]()
![]()
追求科研的“第二春”
大量日本科学家来华,并非单纯为了经济利益,更深层次的动因在于寻求科研事业的重启。在日本,传统制造业如汽车产业已趋于饱和,竞争激烈。
许多技术人员收入下降,本田、日产、丰田等企业纷纷传出裁员或减薪的消息。而中国正在推进产业升级,从“制造”向“智造”转型,急需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
![]()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鼓励跨界合作、注重成果转化,这让不少日本学者感到如鱼得水。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还有成熟的科研理念和方法。
而中国所能提供的资源、团队支持和政策保障,也让他们有机会将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实际产品。当然,也有人担忧在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知识产权纠纷。
![]()
确实,过去曾发生过专利归属争议,但这并未阻挡多数人选择信任与合作。从政府到高校,中国正不断完善科研合作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归根结底,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归属;合作存在风险,但闭门造车更不可取。在全球化背景下,人才流动是一种正常现象,中国需要人才,人才也需要中国。
![]()
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科学家的到来,不只是为了“赚钱”,更是在寻找一次职业与学术的“重启”。
因此,将日本科学家来华简单归结为“为了金钱”显然并不全面。他们背后,既有日本科研经费紧缩、职场文化压抑等现实推力,也有中国资源丰富、制度灵活等强大拉力。
这种人才流动在全球范围内再正常不过。对中国而言,能否持续营造一个真正适合创新、尊重人才的科研环境,才是决定这股“科学家热潮”能否延续的关键所在。
值得欣喜的是,中国正朝着这个方向稳步前行,不仅吸引人才前来,更要让他们留下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
主要信源
日媒:8000日本研究人员旅居中国——人民资讯2020-11-27在日本:降至15000人;在中国:增至65585人——环球时报2023-02-25重才学,重贡献:日科技人才喜欢赴华“打工”——参考消息2022-09-212.4%!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再创新高——人民资讯2021-09-23陈鸿斌:无缘诺贝尔科技奖项,日本科研能力滑坡有多严重?——观察者网2024-10-13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