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泉友说,从来都没有所谓的“孤品”,不管什么样的试铸铜钱,也不论 范铸还是翻砂,其“批量生产”的工艺,就决定了不可能只造了一枚!
这话其实是有道理的,老玩家看了会欣慰,帮主看了会兴奋(狗头保命)。除了极少数纯手工雕刻的进呈样钱,或者史料明确记载所有试铸币全部被销毁。
否则,只要是传统工艺铸造的钱币,哪怕再罕见,严格来说也该叫“仅见品”,而不是“孤品”。毕竟,“孤”这个字,说得太绝对了。
![]()
汉代董卓无文钱母范一套 保利2015拍卖:17.25万
就像靖康通宝,早年大家都说它是孤品,可现在市面上能见到的早已不止百枚。西王赏功也曾经号称存世不超过5枚,结果江口沉银一出水,就是几百枚现世。
历史上许多被称为“大珍”的钱币,几乎都走过这条路!刚开始只有一枚,大家都以为独一无二,可随着年月的增加,新的就接二连三冒出来。
哪怕某种钱币被严格论证只发现一枚,很多泉友也依然不信它是唯一。大家更愿意相信:还有很多品种,正躺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只是还没被挖到罢了。
你或许会觉得,地下哪来那么多钱币?这其实是对古代藏钱习俗不太了解。
![]()
金代货币窖藏 来源辽阳博物馆
如果你常读历史,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几乎每个大一统王朝到了中后期,都会闹“钱荒”,铜材严重不够用。一些短命的小朝代更是一开始就铜源紧张。
正因如此,历史上才会出现三武一宗“灭佛”事件,说穿了,很多时候就是为了熔掉铜像来铸钱。
尤其是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不少小军阀到处搜刮铜料,甚至盗墓取铜,就为了造钱。
宋朝算是历史上数得上的富庶朝代了吧?可照样缺钱缺得厉害,王安石变法其中一个目的就是缓解钱荒。
![]()
陕西华县宋钱窖藏
元丰三年(1080年),一年就铸了五百多万贯,相当于5亿多枚铜钱,可还是不够用,后来照样紧巴巴的。
明朝就更不用说了,活生生穷死的!清朝的钱荒在光绪年间最严重,但其实乾隆晚期就已经显出苗头。
这也导致在古代,尤其是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之前,通货紧缩是常态。为什么会这样?
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古人都喜欢藏钱。而且一藏就是几百上千年,人死了钱也没花完......
![]()
海昏侯墓200多万枚五铢钱
海昏侯墓里,一次就出土了200多万枚五铢钱。陕西兴平一个普通农户家的地里,能挖出900多斤王莽时期的钱币。内蒙古呼和浩特南部的一处遗址,更是出土了重达数千公斤的唐代钱币窖藏。
宋朝钱币的本朝窖藏就更常见了,几乎每年都有类似的新闻,好像永远都挖不完。
就说那些通过贸易流入辽金地区的宋钱,在东北坑里也经常成吨地出现,根本不算稀奇。
明代隆庆朝之后,白银逐渐成了主流货币,可铜钱紧缺的问题一直到明朝灭亡都没真正解决。看看张献忠沉银的规模就知道,古人遇到动荡第一反应就是藏钱,而且一埋下去,就再也没挖出来。
![]()
不再神秘的西王赏功
古人为啥这么爱藏钱?总结起来,大概有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当然是为了防盗,明朝之前没有钱庄,普通人家里也没有保险箱。于是大家就想出了“分层窖藏”的法子:把钱财埋到很深的地下,每层之间垫上石板或砖块,再用糯米石灰浆密封夯实。
第二是为了避祸,一旦发生战乱或天灾,人们很难随身带走大量铜钱,情急之下只能就地埋藏。
第三是为了应对通货膨胀,比如说宋代的交子、明代的宝钞,这些纸币没多久就开始超发,越来越不值钱。同时还出现持续的“钱荒”,铜价高昂,铸钱成本也高。
于是有钱人家未雨绸缪,纷纷把钱币窖藏起来,地下、墙里、房梁上……
这些和陪葬品不一样,都是准备以后再取出来的,可世道多变,很多人一走就再也没机会回来。
![]()
金代贞祐元宝折二 嘉德2023估价80~150万:流拍
一个人或一个家族藏钱,影响不大。可几千年来,无数人这样做,从普通地主到王侯将相,几乎成了全社会的习惯。那么埋入地下的钱币总量,就成了一笔谁也说不清的天文数字。
所以说,对古钱币收藏而言,“孤品”这个词可以用,但更像是一个临时状态。
也许今天它还是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可谁也不知道,未来会不会又有一窖同款破土而出,烂大街倒不至于,但会让“孤品”一下子变成“稀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