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吕欢欢
早晨七点,家住合肥市长丰县岗集镇金湖花园A区6栋的张奶奶一如往常,早早掐好点便在“窗帘之约”的打卡小日历画上圈圈。
这是岗集镇社工站与老人约定的安全信号:待志愿者巡查看到已经打卡表示无碍,如果没有打卡,社工站副站长张爱雪便带着两名大学生志愿者走进门,熟练地帮老人测量血压。
桌上那个蓝色小药箱格外醒目,箱内降压药、血糖仪分格存放,每格贴着太阳图案的效期标签——这正是岗集镇“小药箱计划”的起点。
蓝色小药箱。人民网 吕欢欢摄
项目的种子埋在2022年8月的一次走访。当时社工们发现,许多慢性病老人把药片随意摊在桌上。“方便拿!”面对询问,老人们这样解释。更令人忧心的是后续听到的话:“少吃一次不要紧”“记性差忘了”“不识字,看药盒图样吃药”。
岗集镇,这样以回迁小区和农村为主的乡镇,8000余名老人中约1/4需长期服药,但基层医疗资源不足、独居监护缺位、老人健忘与识字率低等问题,导致药物乱放、误服过期药、慢性病卡办理难等现象普遍存在。
于是,“小药箱计划”应运而生。2022年9月,张爱雪和同事们带着首批定制药箱叩响特困老人的家门。药箱内部采用分格设计,降压药、救心丸、血糖试纸各居其位;箱外贴着“早饭后服”的手写标签,字迹粗大清晰;箱盖内侧还附有家庭医生电话。
志愿者上门做服务。岗集镇供图
独居的吴阿姨起初摆手:“我这把老骨头费这劲干啥?”张爱雪坚持每周上门帮她整理药品,清理过期药,临走总叮嘱:“红格药饭后吃,下周我再来查。”
就这样,三年深耕形成服务闭环。项目联合家庭医生、志愿者构建常态化机制:每月至少一次入户整理药箱、监测血压血糖;同步发放慢性病卡办理指南,代办医保手续;开展80余场健康讲座,教老人识别过期药。
不仅如此,服务还从金湖社区1个点扩展到岗集、张庙、南洪等7个社区,对象从58户增至150余人。志愿者队伍也从4人核心成员发展为8名骨干带25名常态参与者的服务网。老人们摩挲着药箱感慨:“有人惦记着吃药的事,心里踏实!”
三年过去,当初的药箱计划已延伸成覆盖全镇独居老人的“窗帘之约”,而这份信任让新推行的安全机制事半功倍。
社工站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进行“幸福来敲门”服务。人民网 吕欢欢摄
今年5月起,该项目与“窗帘之约”深度联动,以“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的服务理念,引入社区网格员力量,深化“幸福来敲门”行动,进一步提升对辖区高龄、独居、散居特困等特殊老人的生活状况的了解,并进行“一对一”“多对一”的邻里志愿者帮扶结对,开展多元化的志愿帮扶活动,从生活照料到情感慰藉,细致入微。
如今每周四下午,19岁的本地大学生志愿者付明瑞会准时出现在王爷爷家。起初他紧张得手心出汗,现在已能自然陪老人下棋,顺手检查窗边的向日葵贴纸。“王爷爷总把儿子照片摆在桌角破损处——那是全家唯一完好的相框。”付明瑞在走访笔记里记录着。
在岗集镇,乡村养老同样探索出新路径。在青峰岭村、桃山村试点运行的“手拉手”乡村互助养老已持续两年九个月。社工深入村居精准摸排需求,组织低龄健康村民就近服务高龄空巢老人,每月两次卫生清扫、一次床单被套清洗,看似简单的服务却为12户15位老人带去了切实的温暖与尊严。
社工站定期为辖区居民举办志愿服务活动。人民网 吕欢欢摄
傍晚临近采访结束,在社工站二楼会议室,张爱雪和志愿者又开始核对今日走访记录。有志愿者轻声问:“明天还去吴阿姨家吗?”张爱雪边整理记录、边点头说道:“要去,约好了帮她弄医疗保险的线上操作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