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AB面:政策暖风VS场寒流,谁才是真赢家?
越减越多的产能:我们是否陷入伪命题?
政策限产VS市场扩能:这局谁说了算?
去产能棋至中盘:谁将被踢出局?
2016去产能神话破灭?这次玩法彻底变了
产能怪圈突围战:行政命令为何总失灵
唐山市某钢铁厂调度室贴出最新通知:烧结机产能利用率压降至70%,这已是今年第二次强制限产。仓库管理员老赵翻着记录本直摇头:“去年限产三个月,库存反而涨了15%,今年又来了。”他的困惑也是当下中国经济的关键命题——当“去产能”成为高频词,为何实际产能却像压缩弹簧越压越弹?
中央财经会议提出“反内卷、去产能”的决策方向,本质是打破“囚徒困境”。光伏行业堪称典型样本:去年组件价格暴跌40%,头部企业集体亏损超530亿元。今年6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号召减产30%,但工信部数据显示,一季度硅料产能新增21%。某光伏企业总工在行业闭门会上透露:“停工一天损失百万,谁敢先停?”这种看似非理性的扩产,背后是技术迭代的死亡游戏——通威集团钙钛矿中试线每停工一周,就可能被对手反超一代技术。
对比2016年供给侧改革,当时的成功依赖两把钥匙:棚改货币化撬动万亿地产投资消化钢材水泥,环保风暴直接关停12万家散乱污企业。而如今房地产库存飙升至7.7亿平方米,超过2015年峰值25%,但政策工具箱里已没有第二个PSL(抵押补充贷款)。某省级住建厅官员私下坦言:“现在用收购存量房替代棚改,资金缺口至少差3万亿。”更严峻的是需求结构剧变——中钢协数据显示,2023年建筑用钢占比降至51%(2016年为68%),而新能源车用高端钢材反增35%,可这类特种钢产能占比不足15%。
![]()
在河北碳排放交易试点中心,工作人员展示了新的调控逻辑:钢铁企业每吨二氧化碳排放权标价85元,高出排污费40%。某钢厂环保部长算过账:“买碳指标比偷排罚款还贵,逼着淘汰老式高炉。”这套机制让唐山5月粗钢产量环比降7.3%,比行政限产令多降2个百分点。
养猪业则陷入科技与市场的对冲。牧原股份智能猪舍实现“21天长到100公斤”,成本控制碾压散户。当农业部要求控制能繁母猪数量时,牧原的母猪受孕率却提升到92%。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陈瑶田指出:“工业化养殖让供给弹性消失,猪周期正从价格波动转向企业生存战。”
回头看汽车行业的反内卷行动,戏剧性更加凸显。5月31日中汽协发布自律公约后,特斯拉突然下调Model Y售价1.4万元。某自主品牌营销总监苦笑道:“我们刚签完不降价承诺书,第二天就被友商背刺。”这种困境揭示出更深层矛盾——据乘联会统计,目前新能源车产能利用率仅58%,但各地在建产能还可再增千万辆。
![]()
在经济学界争议最大的,是去产能究竟该由谁主导。前央行顾问李稻葵近日发声:“用产能利用率80%作红线淘汰企业,本质是计划思维复辟。”中国信通院则给出技术路径:其《工业产能评估模型》将设备折旧率与创新溢价纳入算法,使某电池企业通过专利质押获得减产补贴。
![]()
当我们讨论去产能时,常常忽略一个镜像问题:消费者愿为高质量付多少溢价?市场研究机构J.D.Power数据显示,愿多花20%买环保钢材的客户仅占13%,但愿为超快充电池多付30%的客户达61%。这或许解释了宁德时代为何砍掉低端线,转而攻坚固态电池——真正的产能优化不在减法在乘法。
某位经历两轮去产能的钢铁贸易商说得直白:“2016年清退时我亏了厂房但保了命,这次再减产能,我准备转型做钢构艺术装置。”他的选择暗合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的理论:无效产能如同阑尾,切除时犹豫不决比手术本身更危险。
站在仓库堆积的螺纹钢前,或许该重温那段经典对话——
工人问:“减产能涨工资吗?”
厂长答:“卖得出高价才行。”
经销商插话:“有人愿为优质钢多掏钱吗?”
这个三角困局正是去产能最难的闭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