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来,延庆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绿色发展根基愈发坚实。从湿地重现生机、鸟类种类翻倍,到蓝天常驻、PM2.5浓度大幅下降;从森林覆盖率显著提升、风沙口变身“天然氧吧”,到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珍稀物种成常客,延庆用持续向好的生态变迁,勾勒出京西北大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
湿地生态修复
候鸟安居乐土
清晨的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几只洁白的东方白鹳正掠过水面,它们舒展的翅膀在朝阳下划出优美的弧线。“这是今年第三次监测到东方白鹳集群,2013年首次发现时仅1只,现在已成常态。”延庆区自然保护地管理处科研监测员手持望远镜,语气难掩兴奋。
2005年起,野鸭湖湿地陆续实施野生鸟类建设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人工湿地水体净化工程、环境监测和水文、水质监测点工程以及环境科普宣教场所工程等,自1997年建立保护区以来,野鸭湖湿地通过退耕还湿、水系连通、植被恢复等一系列措施,成功修复湿地面积达2万余亩,记录鸟类从189种增至37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2种。2023年,野鸭湖成功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全球候鸟迁徙的“关键驿站”。
水环境的蜕变不止于湿地。在龙庆峡至玉渡山及松山的河道中,几株细弱的绿色植物随波摇曳——这是对水质极度敏感的北京水毛茛。“2023年暴雨后几乎绝迹,现在不仅重现,生长面积已达20平方米。”玉渡山景区党支部书记、董事长邢海军指着水下的幼苗,“全区17处生长点,证明水体质量持续向好。”
二十年来,延庆实施37条河道综合治理,建成4处水生态湿地,水土保持率从65%升至90%,污水处理率达97.5%,地下水位十年回升6.23米,地表优良水体占比100%。“治水不是简单清淤,而是重塑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区水务局局长王伟叶的话,道出了水生态治理的深层逻辑。
空气质量焕新
蓝天常驻妫川
傍晚的夏都公园,市民刘凤英正举着手机拍摄晚霞:“朋友圈总有人问,这湛蓝的天真是北京吗?”镜头里,海陀山轮廓清晰可见,能见度超过20公里。
这样的蓝天,2013年以前还是奢望。“那年PM2.5经常爆表,冬天出门得戴两层口罩。”刘凤英翻出旧照片,灰蒙蒙的天空下,远山只剩模糊剪影。转折始于“清洁空气”和“蓝天保卫战”,延庆以“0.1微克抠”的较真劲,打出工业减排、扬尘管控、机动车治理组合拳。
“我们建立了街乡镇精准帮扶工作机制,对空气质量落后、重点街乡镇开展一镇一策精准帮扶指导,提升街乡镇精细化治理水平,改善辖区空气质量。”区生态环境局监督管理科科长韩金仓展示数据:2024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27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60.3%;优良天数达308天,成为全市唯一突破300天的区。
精细化治理延伸到每个角落。在推动结构减排方面,延庆区以车(械)“含绿量”提升为重心,充分利用机动车以旧换新补贴、新能源机械补贴等激励政策,加速国四及以下排放老旧车辆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报废更新进程。今年,新能源车比率、新能源机械比率实现了显著提升;在推动工程减排方面,延庆区积极鼓励企业“创绿”,全区新增绿色企业25家,累计“绿色”企业比率已提升至52%。同时,延庆区还以城市精细化治理为着力点,推动管理减排。通过深入开展扬尘百日攻坚、“四尘”治理专项攻坚等行动,在施工、道路和裸地扬尘治理上持续发力,做好沙尘天气过后的清扫保洁。上半年,延庆区降尘量为2.8吨/平方公里·月,排名全市第一。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延庆区在餐饮油烟污染治理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依托先进的餐饮废气净化设备智能监管平台,延庆区对餐饮单位实施了实时监控和预警信息自动推送,并建立了分级管理体系。通过数字化平台的精准推送和闭环监管,形成了“企业自治、帮扶整改、精准执法”的高效监管模式。此外,延庆区还聚焦移动源、餐饮、汽修和加油站等重点领域,通过现场与“非现场”相结合的执法检查方式,实施了全要素、全过程执法检查,累计人工检查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达4.9343万辆(台)次、检查固定源2837家次,为延庆区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坚实保障。
绿林守护“风沙口”
筑牢生态屏障
在厚植京西北绿色生态本底的壮阔实践中,森林的生长与守护始终是最动人的篇章。二十载寒来暑往,我区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担当,持续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荒山造林等重点工程,光秃秃的山梁披上了常绿外衣,这抹愈发浓重的绿意背后,是无数护林人用脚步丈量山林、用坚守守护生机的平凡故事。
清晨五点半,旧县镇北张庄村的山林间已响起脚步声。生态护林员田树栓挎着巡山包,拨开酸枣枝检查油松:“这棵去年生了线虫病,现在新叶长得多精神。”他对自己负责的数百亩林区,每棵老树的“脾气”都了如指掌。
每天步行数公里巡山,田树栓坚持了多年。春季排查防火隔离带,夏季检查避雷设施,秋季劝阻烧纸祭祀,冬季冒雪爬瞭望塔。“以前村民上坟爱烧纸,现在见了就主动要鲜花祭扫。”他笑着说,去年全村实现森林防火零隐患。
像田树栓这样的护林员,延庆共有5000余名。他们与无人机巡航组成“人防+技防”立体防护网,守护着13万公顷森林。二十年来,延庆持续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森林面积从9.3万公顷增至13万公顷,覆盖率从46.8%跃升至65.2%,昔日风沙口蜕变为“天然氧吧”,摘得全市首个“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这片林子就是我们的命根子。”田树栓抚摸着油松粗糙的树皮,朝阳透过枝叶在他脸上洒下斑驳光影。远处,几位村民正清理林间杂草,与护林员的招呼声在山谷中回荡。
生物多样性丰富
焕彩自然宝库
今年初夏的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一只鸳鸯正低头啄食水草,身后跟着六只毛茸茸的幼雏。科研人员边操控着红外相机边说,“这是今年第三窝小鸳鸯成功孵化,十年前想都不敢想。”野鸭湖湿地鸟类监测人员方春难掩兴奋,“二十年来,这里新增记录物种200余种。”
生物多样性的复苏,源于科学系统的保护。2021年,延庆在全市率先成立区级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将16处自然保护地纳入统一管理,实施“分区管控”,核心区禁入、缓冲区监测、实验区适度开展生态旅游。
这种保护力度让野鸭湖湿地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春秋迁徙季,丹顶鹤、青头潜鸭等珍稀鸟类在此停歇,苍鹭的繁殖地更是成了“鸟类幼儿园”。“截至去年,野鸭湖共监测到370种鸟类,稀有物种种群也在逐渐扩大。”科研监测科工作人员张标指着监测日志,“黄胸鹀(国家一级)从偶见变成常客,今年一次来了4只,是该物种首次在野鸭湖集群亮相。”北京七种鹤类在此齐聚,国家一级北京延庆特有物种睡菜黑鹳、金雕等猛禽的身影越来越常见。
“以前是‘稀客’,现在在观景台就能看到。”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负责人笑着说,生态链的完整让野生动物有了安稳的家。
不仅是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海陀山区域同样见证着生态变迁。站在海陀山顶远眺,原始次生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和山地草甸交相辉映,与城市构成和谐画卷。二十年来,延庆摘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全国第二批“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荣誉称号。“生态建设永远在路上。”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宋璨奡表示,未来将持续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两山”实践在京西北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当第一缕阳光再次洒向妫川大地,野鸭湖的候鸟振翅高飞,海陀山的林海翻涌碧波,延庆的绿色故事,正续写新的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