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一 · 知古通今|周二 · 牧夫专栏
周三 · 风月同天|周四 · 观测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测|周六 · 茶余星话|周日 · 太空探索
原作:Perri Thaler
翻译:张家媛
编排:邓宇
后台:李子琦
https://www.space.com/astronomy/scientists-just-recreated-the-universes-first-ever-molecules-and-the-results-challenge-our-understanding-of-the-early-cosmos
![]()
太空中水分子的艺术示意图
(图片来源:ESO/L. Calçada, M. Kornmesser)
研究人员首次通过模拟早期宇宙的环境,成功重现了宇宙中最早形成的分子。
这一发现动摇了我们对早期恒星起源的理解,并且“要求重新评估早期宇宙中的氦元素化学过程”,研究团队在 7 月 24 日发表于 《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的最新论文中写道。
宇宙中的第一批恒星
在 138 亿年前的大爆炸之后,宇宙经历了极端的高温。几秒钟后,温度逐渐下降,才允许氢和氦这两种最初的元素形成。数十万年后,随着温度进一步降低,这些原子与电子结合,以多种不同的方式构成了最早的分子。
根据研究人员的说法,第一个形成的分子是氦氢离子(HeH⁺)。这种离子是合成分子氢(即如今宇宙中最丰富的分子)的必要前提。
研究人员指出,无论是氦氢离子还是分子氢,都在数亿年后第一批恒星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要使原恒星开始进行核聚变—— 即恒星产生自身能量的过程 —— 其中的原子和分子必须发生碰撞并释放热量。但在低于1.8 万华氏度(约 1 万摄氏度)的环境下,这一过程效率极低。
然而,氦氢离子却特别擅长在较低温度下维持这一过程,因此被认为可能是早期宇宙恒星形成的核心因素之一。
因此,宇宙中氦氢离子的含量,很可能对早期恒星形成的速度和效率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人员在声明中表示。
比先前假设的更为重要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一种方法重现了早期的氦氢反应:他们将氦氢离子储存在-449 华氏度(约 -267 摄氏度)的极低温环境中长达 60 秒,以冷却离子,然后再让它们与重氢发生碰撞。研究人员研究了这些碰撞 —— 类似于恒星核聚变的“点火”过程 —— 如何随着粒子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结果显示,这些粒子之间的反应速率在低温下并不会减慢,这一发现与以往的理论假设相矛盾。
“以往的理论预测,在低温下反应概率会显著降低,但无论在实验还是新的理论计算中,我们都未能验证这一点。” 该研究的合著者、德国马普核物理研究所的核物理学家 Holger Kreckel 在声明中表示。
这一关于氦氢离子作用机制的新发现,挑战了物理学家们对早期宇宙恒星形成的既有认知。Kreckel 指出,这些离子与其他原子之间的反应“在早期宇宙化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似乎远比此前设想的重要得多。”
责任编辑:陈玮菁
牧夫新媒体编辑部
『天文湿刻』 牧夫出品
微信公众号:astronomycn
谢谢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