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绝对是当今世界仍然还活着的传奇!美国理论物理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弗兰克·维尔切克(Frank Wilczek),21岁就提出了“渐近自由”理论,由此获得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你可能还听说过暗物质粒子轴子、量子计算任意子、时间晶体这三大最新最前沿的颠覆性科学概念,都是他提出来的!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位“扫地僧”级别的大神,看看他的大脑里,究竟装着怎样一个波澜壮阔的宇宙。
◆ 01 一句话终结争论,他是物理学界的“终结者”
故事,要从一场神仙打架的物理学会议说起。
在风景如画的意大利小镇,两位顶尖物理学家正为一个高深理论吵得面红耳赤、唾沫横飞。眼看就要陷入僵局,一个不起眼的身影礼貌地打断了他们:“我这儿有张幻灯片,也许能帮上忙。”
说话的正是维尔切克。幻灯片一亮出来,简洁明了,直指核心,瞬间让那场“永无休止”的争论戛然而止。全场寂静,然后是叹服。
这就是维尔切克,一个能用最简单的思想,劈开最复杂混沌的现实的人。74岁的他,早已功成名就,却依然像个好奇的孩子,对世界的一切都兴致盎然。
真正的深刻,不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而是把复杂的东西一剑封喉。
◆ 02 天才的烦恼:起名是门玄学
维尔切克有多牛?简单罗列一下:
21岁,就提出了“渐近自由”理论,揭示了原子核内部夸克之间“越近越自由,越远越束缚”的奇特规律,一举奠定了量子色动力学(QCD)的基石,30年后,他因此拿下诺贝尔奖。
他预言了“任意子”(Anyon),一种能“记住”自己轨迹的粒子,如今成了量子计算的宠儿。
他还提出了“时间晶体”(Time Crystal)的概念,一种在时间维度上自发重复的物质状态,听起来就像科幻小说里的东西,但已经被实验室造出来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天才,也曾有过“营销”上的烦恼。他后来无比后悔地表示,"渐近自由"这个名字起得太烂了!太学术,太拗口,完全没有传播力。
我很早就学到了这个惨痛的教训,他说“因为没起个好名字,我们没能把整个理论漂亮地打包,确立我们的所有权。
◆ 03 洗衣粉、暗物质和宇宙的终极密码
吃一堑长一智。几年后,当他的理论又指向一种全新的、幽灵般的粒子时,维尔切克决心要给它起个响亮的名字。
机会来了。一次放假回家,他和母亲逛超市。当他看到货架上一款名叫“Axion”的洗衣粉时,灵感瞬间迸发!
“天哪,这听起来太像一个粒子了!”于是,“轴子”(Axion)这个名字诞生了。
这个源于洗衣粉的名字,如今承载着物理学最重大的希望之一。
轴子,正是我们寻找多年的宇宙“幽灵”——暗物质——的最强候选者。
暗物质占据了宇宙质量的85%,我们却对它一无所知。而维尔切克命名的这个“轴子”,可能就是解开一切的钥匙。
目前,他参与的ALPHA项目正在全力搜寻这种粒子,预计在未来5到10年内,我们或许就能真正“看到”暗物质。
从洗衣粉到暗物质,这或许是史上最魔幻的灵感跨界。
◆ 04 AI不可怕,可怕的人类自己的愚蠢”
如今,维尔切克依然活跃在一线。他玩引力波,也玩人工智能。他甚至每天都和ChatGPT进行有意义的科学对话,让AI帮他设计实验。
但他对AI的态度,却比所有人都看得更深。
早在2014年,他就和霍金等人签署公开信,警示AI的风险。但他真正担心的,并不是AI本身。他说出了一句足以让我们所有人警醒的话:
我并不恐慌。让我担忧的,与其说是人工智能,不如说是人类自身的愚蠢(natural stupidity)。
他害怕的,是人类将自己无法完全理解和控制的AI技术,草率地用于军事等领域,制造出无法挽回的“末日机器”。
技术本身没有原罪,但人性的愚蠢和贪婪,可以把任何天才的发明,变成地狱的钥匙。
◆ 05 炮轰马斯克:杀死那只会下金蛋的鹅!
作为一个仰望星空的人,维尔切克也从未忘记凝视脚下的土地。他愤怒于美国削减基础科学研究的经费,并将其比作“杀死那只会为我们下金蛋的鹅”。
更让他愤怒的,是那些从基础科学中获益最多的科技巨头们的沉默。
他放下咖啡,严肃地直视记者,罕见地公开点名:像埃隆·马斯克、马克·扎克伯格、杰夫·贝索斯这样的人,却明显地保持着沉默。我们应该点名批评他们!
在维尔切克看来,这些科技帝国的建立,离不开几代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工程师的无私奉献。而当这棵“智慧之树”的根基被动摇时,摘取果实最多的人,却选择了袖手旁观。
这,或许是一位纯粹的科学家,对这个过于浮躁的商业世界,发出的最响亮的呐喊。
从强核力到暗物质,从时间晶体到人工智能,维尔切克的一生,就像是在攀登一座又一座科学的珠穆朗玛峰。
他说:人的生命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宇宙相比,都非常有限。这令人谦卑,但知道我们是如此宏伟结构的一部分,也是一种解脱。
或许,正是这种宏大的宇宙观,让他既能洞察现实的底层代码,又能对人类的未来抱有如此深沉的关怀。
他,就是弗兰克·维尔切克,一个用好奇心对抗时间,用智慧探索宇宙的行者。
参考文献:
Wilkins, Alex. "Physicist Frank Wilczek’s unique insights on the nature of reality". New Scientist, 20 August 202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