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8年,9位元帅都回延安,哪位元帅从没离开过前线?”这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有人会说林彪,有人会说聂荣臻,可事实是,只有罗荣桓,他从1937年到1945年,始终留在山东,一线带兵抗敌,没回过延安。
1937年夏,日军发动全面侵华。罗荣桓担任第115师政治部主任。
那会儿林彪也在115师,可一次意外,林彪受伤严重,只能去苏联治疗。115师一分为二——聂荣臻领着一部分回晋察冀,罗荣桓带主力南下山东。
为什么要去山东?因为山东地处胶东半岛要冲,物资丰富,交通要道,一旦站住脚,就能牵制敌军北上,影响日军战线。
于是党命他去。
他走之前,在妻子怀里的刚出生的儿子脸上又亲又笑,把孩子取名“东进”。他说:“东进,既是儿子的名字,也是咱党队伍的方向——攻进山东,打乱日军阵脚。
”家里人都笑,谁也没想到,这名字会这么应景。
山东可不是陌生地,日军、国民党军和土匪混杂。冲突不断,地方豪绅不受控制,老百姓流离失所。
罗荣桓就地招兵,发动群众。傍晚,他常常带着参谋,到村头石桥下开群众会;深夜,他又一头扎进指挥所,堆满地图的办公桌上,除了油灯,还有他咬破手指后的血点,在地图上标注敌军动向。
士兵们都说他“三头六臂”,兵要打,政要管,治安问题他都放到桌面上说,有人问:“司令员,咱们这地形这么复杂,群众又怕打,咋稳?”他就把茶杯放下,拳头捶桌:“我党就是要把关节打痛,把地盘留给老百姓,咱就能站住脚。”
可人在前线,身体是极限。到1943年,罗荣桓累出病来。
陈毅建议:“去上海看看吧,前线没你撑着,局势可慌了。”老伴也想写条请假条:“治病回来再带兵。
”可党里研究后没同意。因为山东一元化领导,司令兼政委的角色不能换,人去,基地就散。
于是他只能在前线就地治疗,躺在简易野战医院的草床上,嘴里念叨:“老天再给我五年光景,就能把日军赶尽杀绝。”话音未落,他就打起精神,抻直胳膊,拉着护士指挥战斗部署。
1945年下半年,党的七大召开。那会儿聂荣臻、陈毅等人都回延安参加大会,叶剑英负责接待谈判,徐向前参与战略规划。
可是罗荣桓没来。有人打趣:“七大不来,你是不想当中央委员了?
”可党报把他作为典型在会场直播,随后以“坚持一线指挥,成绩显著”为由,破例给他补了中央委员资格。
抗战胜利后,山东根据地由最初的一个师,扩展到八个主力师。这八个师后成了东北野战军的班底。
有人感慨:“罗司令员,您这地基打得牢,才有后头的东北解放。”他只是淡淡一笑,把帽子压低,眼里却炯炯有神。
解放战争期间,他又指挥渡运抢滩、清剿顽固势力,山东大地上的铁流一浪高过一浪。可他身体一直不好,咳嗽不断,干到半夜脚还发软。
有一次,他听说下属连夜围歼一支土匪,连夸一句:“好样的!”话音未落,自己头一歪,差点摔倒。
参谋急扶他到床边,他又摆摆手:“继续忙吧,别让仗耽误了。”
1963年1月,他终于累倒,病情恶化,抵不过岁月。临终前,他翻出当年咬破手指的那张旧地图,握着笔,手都抖,写下四个字:“永不后退。
”夜里,他合上眼,嘴角还浮着笑。很快,噩耗传来,毛泽东在挽联上题词:“元帅之魂,永存我党,我辈当继其志,戮力强国。”
有人说,罗荣桓是战神;也有人说,他是铁血教官。但他自己更在意的,是那句“东进”二字:有大志,就得往前冲。
抗战8年,9位元帅都回延安,唯有他始终留在前线,用一生告诉世人,山河破碎时,没有后方只有战线。参考资料:[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山东抗日根据地史料]、[罗荣桓生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