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月下旬,长春气温也来了个跨越式发展:前一日白天还不到25℃,后一日忽然一下子蹿到36℃。没想到,今年热得这么早。更没想到,热得吉大上了“热搜”——在考生填报大学志愿的微妙时刻,吉大没有空调成了网上微妙的热点。
我想我应该站出来说两句。一来吉大是我的母校,并非事不关己;二来最热的那三四天我也在长春,不在吉大校区,而在相距50公里的长春市九台区。50公里对上下班有影响,但对气温的影响大可忽略不计——不妨说同在现场。
是的,吉大是我的母校。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在吉大、并校前的老吉大苦读七年,七年间没少空想,但再空想也没想到空调。空调是什么?众所周知,长春是典型的中温带城市,问题始终是冷而不是热。冷或不冷,如此而已。
而几十年后的现在呢,什么都升高,物价升高、房价升高、海平面升高,气温也升高了。包括东北,夏天一年比一年热。而今年热得创纪录,于是没有空调的吉大上了“热搜”:吉大为什么没有空调?有解释说电路老化承受不了,而改造电路工程,吉大又承受不了——吉大太大了,说长春坐落在吉大自是夸张,但吉大校区几乎遍布长春并非纯属笑谈,改造起来,工程浩大。
这样的解释,自然不为学生和学生父母接受,有人问为什么校长室有空调而学生宿舍没有?
说来也巧,30多年前我也差不多这么问过一位校长、一位日本校长。20世纪90年代,我在长崎县立大学任教三年,其间作为“非常勤”(校外兼职)去相距不很远的一所商业高中(职高)教“中国语”。长崎冬天也够冷的,大雪纷飞的日子并不稀罕,冻得东北雪窝子出身的我上讲台都不敢脱风衣。而班上的女生清一色裙装,膝盖上下就那么露着,进教室还要换穿露脚后跟的拖鞋,一张张小脸全都冻成了茄子皮色,课堂上有时抱着双肩瑟瑟发抖。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跑去校长室质问校长:为什么校长室教员室有火炉而学生教室没有?火炉前的校长看上去50岁上下,西装革履,颇有派头。想必他从未被人这么问过,始而一愣,继而缓缓回答:“作为校长,这个我也不是没有考虑过。但‘保護者’(学生家长)不同意,说这样更能锻炼孩子的生存能力。毕竟人生漫长,日后不知会遭遇怎样的生存困境……”
这回轮到我愣了,天底下居然有这样的父母!狠心?远见?校长见我一时无语,即刻转换话题:“林先生(林老师),你是全校唯一上课时面带笑容的老师啊!”噢,几天前校长坐在后排听过我一次课。“教室冷得险些把脸冻僵了,而林先生还能面带笑容,这是颇不容易的事,让人感动。”
到底是校长,随机应变,不让对方尴尬。而更让我佩服和深思的是学生家长。细想之下,必须承认这样的家长是对的。生存能力不到紧急关头无法确认,但至少日本孩子生活能力强是我亲眼所见。一次班上七八个女生相约来我的住处包饺子。对了,那三年我一个人住在大学提供的独门独院房子里,有“洋室”,有和室,或木地板,或榻榻米。我懒得拾掇,甚至觉得多此一举。但出于面子和礼貌,这次还是三把两把拾掇了一下住处。来的这七八个女生很快表现出比我强得多的生活能力,和面的和面,剁馅的剁馅,擀皮的擀皮,烧水、下锅、端盘,手脚麻利,动作娴熟,简直像训练有素的艺术表演。看得我暗暗吃惊:她们才是十六七的孩子啊!吃完了也不用我动手,不但刷盘刷碟洗锅洗碗,还把厨房整个打扫一遍,就连别的房间的地板和榻榻米也拖出吸尘器“突突”了好一阵子,边边角角都不放过。
生存能力的前提是日常生活能力。看得出,她们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很注意这方面的家教,进而有不同意教室安空调或放火炉的执着——是不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吗?不!自不待言,在远虑和近忧之间,他们首先选择了远虑。
设若这样的家长和子女来吉大上学,会问为什么校长室有空调而学生教室没有吗?
最后补充一句:我并不反对母校吉大为学生宿舍安空调。还有,据说吉大校长室其实也没有空调。
原标题:《空调与生存能力 | 林少华》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黄玮
来源:作者:林少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