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声明,文章充满了我的个人偏见,既不科学,更谈不上权威。
但我对”正确”是抱持信心和承诺的,关于文章的完全科学性和真实权威性,我不做承诺。 它不是一篇严谨的学术批判,而更像是一个局外人坐在牌桌旁,对牌局的吐槽和观察。我的职业和视角,决定了我只能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经济学这个庞大的体系。如果你读完能有一点共鸣,哪怕只是会心一笑,那我的目的就达到了;如果觉得毫无道理,就当看个热闹,或者也来吐槽我的无知,也没关系。
我写这篇文章的诱因是偶尔看到《十三邀》采访陈志武一期节目,他废话连天侃侃而谈的隔靴搔痒感,让我实在忍不住,就写了这篇短文。
事实上,在工作中,我常和一些经济学家打交道。
他们西装革履,满口模型、数据、变量,脸上写着“我掌握了世界的终极秘密”。每当他们侃侃而谈,我总能感觉到一种奇怪的错位感,像一个老中医在听一个年轻的西医念着一堆复杂的检测报告,却对病人的气色、脉象、情绪视而不见。
我心里总有一个声音在说:这些家伙,不过是“隔靴搔痒专家”。
为什么要这么说?
因为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纯粹的经济。所有的经济,都是政治、文化、人、工具、历史的混沌产物。它像一锅沸腾的浓汤,里面有你看不见的暗流,有你闻得到的味道,有你尝得出的酸甜苦辣。
但为了让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他们硬生生地把"经济"从这锅浓汤里捞出来,洗得干干净净,然后放进玻璃罩里,一骑绝尘地夺路狂奔。
结果呢?
他们在玻璃罩里玩得不亦乐乎,却对真实世界里的痛苦和喜悦,无能为力。
那么,经济学家们是怎么做到“隔靴搔痒”的呢?以下我总结的框架,就是这门学科的“五大隔靴搔痒之术”。
一、把常识数学化
这是所有把戏的起点。
“所有人都想花最少的钱买最好的东西”,这句人人皆知的常识,在他们那里,变成了“效用最大化”的函数。
“价格涨了,买的人就少了”,这句菜市场大妈都懂的道理,在他们那里,变成了“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他们把这句大白话,写成公式:Qd=f(P),再推演出弹性系数,画出一条优美的曲线。常识被装进了数学的外壳,看上去就像是科学真理。
这就像一个魔术师,把一张白纸放进一个机关重重的箱子里,再从箱子里取出一张白纸,然后告诉你:“瞧,我完成了惊天魔术!”他们完成的不是知识的创造,而是知识的神秘化。他们用数学这把锤子,把常识砸成了碎片,再用复杂的语言重新拼起来,让你觉得高深莫测。
二、把数学神秘化
当常识被数学化后,他们就开始玩第二个把戏:把数学神秘化。
他们不会用简单的加减乘除,而是用微分、积分、矩阵、随机过程,构建出一个个宏大而精巧的模型。比如,预测未来经济走势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这套模型,在大多数人眼里,就像一部天书。你无法理解,就无法质疑。
这套逻辑的核心是:如果我能用你看不懂的数学,来解释你看不懂的现象,那么我就是对的。
他们用复杂的公式,在黑板上推演出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结论,仿佛掌握了宇宙的运行规律。这些模型在学术圈里被奉为圭臬,互相引用,互相验证,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价值闭环”。但你仔细看,这些模型背后的假设,往往是“理性人”,是“完全信息市场”,是“没有摩擦”……这些假设,在现实世界里,根本就不存在。
三、把神秘规律化
当数学变得足够神秘后,第三个把戏就开始了:把这些基于脆弱假设的数学模型,包装成“规律”,甚至“定律”。
他们会告诉你,某种现象遵循“菲利普斯曲线”,某种决策符合“理性预期理论”。他们把这些模型,当作物理学里的引力定律一样去推崇,试图用它来预测未来,指导政策。他们甚至将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对菲利普斯曲线的批判,包装成新的“规律”,却忘了,真正的经济,从来就没有稳定的规律。
它就像一头狂奔的野兽,是混沌的,是充满偶然和意外的。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一个无法预测的病毒,一次无法解释的群体情绪,都可以让所有的“规律”瞬间失效。2008年金融危机、2020年疫情冲击,哪一次不是让经济学家的预言彻底破产?
他们用过去的数据来预测未来,就像用昨天的天气预报,来解释今天的暴雨。他们不是在寻找规律,而是在制造幻觉——制造一种“可预测”的幻觉,以此来维持这门学科的权威。
四、把片面全面化
他们的第四个把戏,是把片面的观察,放大成全面的真理。
他们会用GDP增长率、CPI指数、失业率这些宏观数据,来描述一个国家经济的“健康状况”。这些数据是重要的,但它们只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系统的切片。
GDP增长,可能伴随着环境的巨大破坏;CPI稳定,可能掩盖了不同阶层之间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失业率下降,可能只是一堆“灵活就业”的临时工。他们把这些片面的、冰冷的数字,当作衡量一切的标准,而忽略了数字背后活生生的人,忽略了人情、人伦、文化、幸福感。他们把一个国家的经济,简化成了一个个可以被模型计算的符号,却失去了对这个国家最核心的感知。
五、把局部整体化
这最后一个把戏,是把在局部环境下有效的模型,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真理。
他们会告诉你,在某个特定市场环境下有效的“新古典主义”模型,可以用来解释所有国家的经济。他们把西方发达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经济理论,当作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圣经”,要求所有人都按照这个剧本去走。
他们忽视了文化差异,忽视了政治体制,忽视了历史进程。他们把经济学变成了一门“普世宗教”,而不是一个可以适应不同土壤的“生命体”。
其实呢?
到最后,他们用五大招式,完成了一场宏大的价值闭环。
他们向大众兜售“科学的假象”,向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的工具”,向学生传授“高深的知识”,而最终的目的,是巩固这门学科的地位,维持他们的权威。
最终,经济学家作为职业,其商业模式才得以闭环!
这其实是一种不得已的循环自嗨。
模型生产论文,论文生产声望,声望生产地位。
经济学在这个过程中,渐渐成为“数学的大小便,文学的垃圾桶”。
它没有数学的精确,又没有文学的温度。剩下的,只是一堆看似漂亮的推演,和大量在现实里屡屡失准的预测,以及鲜有的建设性。
真正的问题在于——没有“纯经济”。
经济总是和政治权力、社会习俗、技术工具缠绕在一起。
真正的经济学,不在模型的象牙塔里,不在复杂的数学公式里。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菜市场里的讨价还价中,在一家小店的生死存亡中,在一次政策出台后引发的连锁反应中。它是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真正的经济学,不是公式里的世界,而是鞋子里真实的那只脚。遗憾的是,太多经济学家,宁愿搔痒搔在鞋面上,还要一本正经地告诉全世界:他们找到了痒点。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隔靴搔痒的经济学家是那些普通的平庸的在大学里、各种商学院、各种课程上、短视频、直播间里的经济学家,而不是开宗立派影响人类历史和文明进程的世界级大师,他们我是绝不敢也不配冒犯的!
——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