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说法里的五大湖中,巢湖的面积是最小的,水面面积约800平方公里。
别看巢湖面积小,但是,在中国面积较大的淡水湖中,它的水面面积和形状却是出奇的稳定。洞庭湖、鄱阳湖的水面面积都经历过大起大落,洪泽湖也是明朝才具备现在规模,但是,至少从秦汉到现代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巢湖的湖面虽有缩小,但总体没有巨大的变化,形状也一直是心形,这是为何?
巢湖的是一个断陷湖,是由地壳下沉断陷而形成的,有上万年的历史,而近几千年时间里,巢湖这里没有剧烈的地壳运动。有一个稳定的湖盘,是巢湖没有太大变化的基础。
第二个原因,巢湖的水系相对独立。洞庭湖、鄱阳湖等实际上都是长江的泄洪湖,洪泽湖也是淮河的泄洪湖,秦汉时期,黄河沿线也有一个泄洪湖群,如巨野泽、菏泽、孟泽等等。这些泄洪湖受大江大河的影响太大,水涨则宽,水落则窄,还往往被泥沙淤废。
巢湖离长江有一段距离,并非江水倾注而形成的泄洪湖,而是有自己独立的水系。汇入巢湖的有杭埠河、派河、南淝河、柘皋河等众多河流,从巢湖流出注入长江的河流则有裕溪河。巢湖的集雨面积也只有1万多平方公里,流入巢湖的都不是大河,水量有限,进出巢湖的水量和泥沙能基本能实现平衡。
历史上,人类的巢湖的围垦也造成湖面有一定的萎缩,但毕竟不像洞庭湖那样把湖面都快垦没了。历史资料显示,秦汉时期,巢湖水面面积有近2000平方公里。唐宋时期,人们对近岸地带进行了围垦。这时期的围垦反而锁定了湖岸,人们的围垦不再向湖心推进,因此巢湖的形状基本没有大的变化。
我们再来说说有关巢湖的历史。
有关巢湖的历史一点都不比其他大湖逊色,甚至还更精彩。
在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南北政权对巢湖的争夺非常激烈。自古“守江必守淮”,位于江淮之间的巢湖,自然是争夺的焦点。
我们来看看这一带的地形。
合肥地处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的分水岭上。东淝河向北注入淮河,南淝河则向南注入巢湖,巢湖流出的裕溪河(三国时期称濡须河)则汇入长江。这样的地形,决定了巢湖卡住了南北交通的咽喉。
我们以三国时期为例。
曹操消灭了袁绍之后,夺得淮南之地。虽然曹操随即北上和袁绍争夺河北,但留下了刘馥镇守扬州,州治就设在合肥。
在曹操和孙权对峙的前线,东线的邗沟已经淤废,合肥-巢湖通道成为南下或者北上最佳通道。曹操大军可以从中原根据地(许昌、谯郡)出发,经颍水、淮河,进入东淝河,抵达合肥,然后南下巢湖,通过濡须河进入长江,直捣建业(南京)。这是曹操大军南下最便捷,最有威胁的进军路线。
对于孙权来说,失去了袁术这个缓冲的势力以后,江淮大部分地区已经落入曹操手中。东吴在长江北岸,只拥有一块沿江的狭长带状地盘,防守非常不利。因此,孙权必须在巢湖一带硬扛住曹操的攻击,并伺机夺取合肥,才有翻盘的机会。
曹操已经占据了有利地形,并可以从濡须河顺水而下,孙权怎么应对?
孙权只能在濡须河上选择一个有利地形,修筑坚固堡垒阻击曹军南下,这个地方就是濡须口。
濡须口的位置大约在今无为市和含山县之间,当时应该是濡须河的入江口。后来,因为江河改道等因素,这一带已经不是今天裕溪河(古濡须河)的河口了。东吴在此依山傍水修建了“濡须坞”等要塞,构筑了强大的防御体系。
为了拿下濡须口,曹操于213年和217年两次亲征,亲率大军攻打,均以失败告终。无奈之下,曹操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
在213年的那次战争中,孙权亲乘小舟到曹营边上窥探动静。曹军拼命放箭,致使小船的一边严重倾斜,孙权命令倒转船头,用船身另一边受箭来维持平衡。这就是“草船借箭”的原型,可惜后世编故事把这件事算在了诸葛亮头上。
双方主帅数次亲征,足以说明濡须口的重要价值。
巢湖水面广阔,又没有长江的大风浪和强劲水流,非常适合在这里打造船只和训练水军,历史就数次充当水军基地的作用。
元朝末年,廖永安、廖永忠兄弟和俞通海在巢湖拉起了一支水军,后来投靠了朱元璋,成为了朱元璋水军的基础。这支水军后来在和陈友谅、张士诚等的大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巢湖虽小,却能跻身五大湖,是很有底气的。
历史地理原创不易,敬请关注本公众号,感谢每一个遇见的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