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三毛这位小朋友吗
那个只有三根头发、大眼睛里盛满世间百态的小小身影,曾经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他就是三毛!《三毛从军记》是中国漫画大师张乐平先生于1946年创作的漫画长篇,是其代表作《三毛》系列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它最初在上海《申报》上连载,引起了巨大轰动。
张乐平老先生的照片
而今天《永远的三毛——〈三毛从军记〉原画稿展》正式开幕!
《三毛从军记全集》(珍藏版)张乐平 绘 少年儿童出版社
漫画基于一个看似荒诞却发人深省的核心设定:一个身体瘦弱、无依无靠的孤儿,却被卷入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宏大、最残酷的战争——抗日战争。通过三毛在军队中的悲惨遭遇,张乐平以笔为枪,尖锐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僚的腐败以及底层士兵和平民所承受的巨大苦难。
银幕唤醒经典
展览不仅呈现静态的纸上艺术,更通过精心挑选《三毛从军记》经典电影截图及珍贵影像片段,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叙事空间。当漫画格在银幕上流动起来,“三毛”形象获得了更丰富的生命力。这些动态影像与静态原稿相互映照,让观众得以立体感知这部经典作品从纸页跃入光影世界的艺术旅程,全方位领略漫画形象跨越时代的不朽魅力与艺术感染力。
画作承载的抗战记忆
八十年前,山河浴血,民族觉醒。张乐平笔下头顶三根倔强头发的小小身影,正是千千万万在民族存亡之际挺身而出的中华儿女的缩影。《三毛从军记》以独特视角,将宏大的抗战叙事凝练于小人物的从军经历中,“三毛”在硝烟中的挣扎、成长与不屈,成为抗战烽火里中华民族坚韧不屈、同仇敌忾精神最为生动有力的注脚。
历史背景:硝烟中诞生的文化符号
“三毛”,作为中国现代漫画史上的标志性形象,其创作灵感源于张乐平1937年参加抗日漫画宣传队北上抗日的所见所闻,抗战胜利回到上海的张乐平创作了《三毛从军记》,1946年在上海《申报》发表,引起轰动,画卷兼具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是记录民族苦难与坚韧的史诗之作。
张乐平在创作《三毛从军记》 1946年
艺术价值:原稿首现津门
《三毛从军记》手稿原件首次在天津集中展出,其中可以看到张乐平对于人物造型、背景等修改的痕迹,比如一根绳索如何缠绕、在作为陷阱打中敌人时又如何瞬间松开。
同时在画面中,也能看到张乐平对于画面疏密、黑白灰关系的艺术化表现。
作品构思上呈现了“军人三毛”这一特殊身份下的故事张力:儿童与战士的身份错位制造荒诞幽默,深刻浸透着创作者对战争的血泪记忆和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忧虑,映射历史中的个体命运。
人物维度:张乐平的抗战艺术征程
展览追溯张乐平的艺术与家国情怀:1910年生于浙江海盐的他,在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后,毅然与叶浅予等七人组建抗日漫画宣传队,辗转南京、武汉、休宁、长沙等地举办画展,主编《救亡漫画》等刊物。宣传队1942年被迫解散后,他仍坚持在江西、广东等地创作,以画笔为武器揭露日寇暴行。这段经历,为其巅峰作《三毛从军记》沉淀了深厚的根基。
张乐平与他的抗日漫画(1938年安徽休宁)
影像延伸:经典银幕的隔世对话
展览特别设置影视单元,致敬1992年改编电影《三毛从军记》。该片由张建亚执导,以荒诞喜剧手法还原漫画精髓,上映后引发社会共鸣。鲜为人知的是,张乐平对改编权极为慎重,终因认可导演对原作的深刻理解而授权。影片杀青当日,张乐平先生溘然长逝,未能亲见作品上映,但电影以高度忠于原著的艺术表达,延续了漫画跨越时代的生命力。
此次展览不仅是张乐平艺术成就的回顾,更旨在通过经典作品唤醒公众对历史的敬畏。漫画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与人性光辉,至今仍具震撼力。正如展览中所提到的:“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原作,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记录着历史的永恒价值,让今人深刻体悟和平的珍贵。”
(综合美术报、李叔同故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