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名美国华裔,写出两本与中国有关的书,其中一本震惊西方世界,成为畅销书作家后在自己车内自杀,死前常提起:有人让加入他的组织会安全。
她的名字叫张纯如。
张纯如出生在一个条件优越的家庭,她完全可以安逸度过一生,她却选择了一条艰难险阻的路。
张纯如于1968年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她的父母都是伊利诺伊大学的理科教授。
![]()
图|张纯如
在父母的熏陶下,张纯如虽然在父母的影响下考入了伊利诺伊大学,但她没有像父母一样学习理科,而是选择了新闻系,并取得了新闻学学士学位。
从学校毕业后,张纯如在《芝加哥论坛报》有一年的短暂实习期,实习期结束后她考入约翰·霍普斯金大学并取得了写作硕士学位。
有些人仿佛就是为某种使命而来。
张纯如取得写作硕士学位后,自然而然的走上了职业作家的道路,作为一名华裔,她写的第一本书就与中国有关,名叫《蚕丝·钱学森传》。
在写钱学森传期间,也许是机缘巧合,或许是冥冥之中,张纯如参加了一个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会议,并看到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许多惨不忍睹的图片。
有被蹂躏后赤裸着身体的女人,有被砍掉头颅的老人,有被割开肚腹的小孩······
早在张纯如5岁时,她就听父母讲述过外祖父的故事,祖籍南京的外祖父,在那场南京浩劫来临之前,幸运的赶上了最后一班逃难的船逃离了南京,躲过了那场浩劫。
但张纯如跑遍了图书馆,竟然没有找到一本关于报道南京大屠杀的英文专著。
这让张纯如特别难过,她萌发了写一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英文专著的想法。
在完成了《蚕丝·钱学森传》后,她开始着手南京大屠杀的资料收集。
有些事,只要你做了,总会留下蛛丝马迹。
在耶鲁大学的图书馆里,张纯如找到了一本《拉贝日记》,它的作者正是当年在华的商人约翰.拉贝,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目击者。
![]()
图|魏特琳
张纯如还找到了《魏特琳日记》,她是在华传教士,也是南京大屠杀的目击者。
看完这些资料后,她情绪激动。
之后,张纯如抛下丈夫和不足两岁的孩子,只身来到了中国南京,寻找并采访了当年的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
在采访完住在棚户区的那些幸存者,她都会给她们留下100元钱,在当时100元钱也不是个小数目。
之后,她也走访了中国、日本、欧洲的一些专家学者。
终于经过了三年之久的收集资料和写作,1997年,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出版。
这本书一经出版便登上了畅销书榜,被称为是填补了西方世界对于这段历史的认知空白的一本书。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这本书的出版,更是对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对日索赔起到了一定作用。
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柯比说,张纯如让美国人第一次知道了这项战罪。
但这本书的畅销,也给张纯如带来了麻烦。
有人说她是长期接触这种暴力素材,也有人说是她遭到了日本右翼势力的恐吓和威胁。
![]()
张纯如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在她临死前的几个月里,她经常跟父母说:在图书签售会上,有人走近我,威胁说,加入我们的组织,你将会安全。
在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回忆说:她一直以为纯如这样说,是因为纯如的病情原因,使得她产生了幻觉。
而且张纯如在自己的窗前,经常看见奇怪人影。
令人唏嘘的是,张纯如瞒着家人,于2004年11月9日,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在自己的小汽车内吞枪自杀,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6岁。
张纯如一个让世界人民知道了南京大屠杀的勇敢作家。
她虽然走了,但她的文字永远留在世界上,有人说,她是一位作家医生,她医治了美国、日本和全世界对于南京大屠杀的集体失忆症。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是对张纯如最好的告慰,也是对30万同胞的告慰。
原创不易——喜欢——就点击下面的卡片——关注“黎庶文史”公众号哦!
黎庶之笔,写活冰冷的年号;文史之眼,看穿轮回的人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