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熙熙攘攘的旅客穿梭在广州白云机场航站楼出发大厅内,即便人流密集,航站楼内也始终保持“26摄氏度春风”拂面,清爽宜人。而在人流相对较少的区域,温度也不会过低,恰到好处。在这份清凉、舒适背后,是广东机场白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白云信科”)机场航站楼智慧环境安全与节能实验项目团队历时两年精心开发的白云机场空调智慧节能系统在精准“操盘”。
人均空调能耗同比减少5.7%
航站楼温度调控是行业公认的棘手问题,主要难在航站楼需要同时兼顾时间和空间的动态变化。从时间和空间来看,因航站楼宏大的建筑结构特点,即便空调全部开足马力制冷,也要等上一段时间才能明显降温,温度调整存在明显的滞后性。而且不同时段航站楼需要的冷量不一样,在旅客多、太阳照射强的时候,冷量需求大,反之冷量需求少。在安检通道、登机口等旅客密集区域,则需要更强的局部供冷。
再看空调系统本身,由于其构造复杂,为冷量供给兼顾舒适度和节能性带来一定困难。以往,空调系统维护人员在机房里调节制冷参数时,要面对随时变化的温度和环境,且大多凭经验供冷,因此无法精准判断动态冷量需求,难以精准平衡冷量供给的舒适度与节能性。
为破解航站楼空调智能调控难题,白云信科成立研发团队,启动白云机场航站楼空调智慧节能算法研发工作,构建了“需求侧精准预测+供给侧智能调控”的协同算法体系,开发了白云机场空调智慧节能系统,为机场空调智慧化管理开辟了新路径。
![]()
空调智慧节能系统
白云机场空调智慧节能系统的投用,给工作人员带来了极大便利。空调运维工程师表示:“这套算法系统让我们的空调管理实现了‘用数据说话,让算法决策’的智慧化管理,极大减轻了我们的运维压力。”据统计,广州白云机场2024年1月~6月人均空调能耗约1.004千瓦时,2025年1月~6月人均空调能耗约0.9468千瓦时,同比减少5.7%,算法节能效果明显。
在满足冷量需求的前提下实现最小能耗
在冷量需求侧,研发团队自主开发了集成多区域室温神经网络大滞后预测模型、中央空调系统动态用能趋势预测模型等11个子算法协同工作的冷量需求预测工具。
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冷量需求预测工具应用的循环神经网络技术具备模拟时序数据的深度挖掘能力与规律提取机制,可通过整合室外气象参数、室内环境指标、旅客流动轨迹和空调系统运行工况等多维度历史数据,基于海量信息的特征提取与模式识别,精准输出航站楼各时空维度的冷量需求。
更关键的是,循环神经网络技术具备持续迭代的自适应优化能力,能随着数据积累不断提升预测精度,从根本上解决运维人员难以精准判断动态冷量需求的难点。
在冷量供给侧,空调智慧节能系统协同算法体系的核心目标是在满足冷量需求的前提下实现最小能耗。为此,研发团队制定了“先定评价标准,后作动态调度”的策略。首先,通过深度挖掘历史能耗数据、设备特性和冷量供需规律,构建了涵盖峰谷时段划分、区域负荷等级分级、设备能效阈值设定等关键维度的空调能耗标准模型,明确了不同场景下能耗的合理边界与最优目标。
在此基础上,研发团队又开发了空调设备智能控制工具,通过实时接收冷量需求预测数据,结合能耗标准模型的约束条件,对冷水机组、风机盘管、冷却塔等空调设备群进行协同优化计算,制订最优的设备运行方案。
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空调设备智能控制工具相当于系统的智能调度中枢,实现在客流高峰到来前,提前启动多台冷水机组预冷;在高峰时段,维持恒温运行;在低谷时段,根据实时需求动态关停冗余设备,减少无效冷量输出。运维人员再也无须凭经验手动调整参数,而是依据系统提供的数据进行高效的审核与决策,从“凭经验干活”变成“按数据决策”。对旅客而言,这意味着无论身处航站楼内何处,都能享受到稳定、舒适的“26摄氏度春风”。
![]()
空调智慧节能系统减轻运维压力(李庆泰/摄)
将温度预测误差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
除事前预测、事中调度,研发团队开发的空调能耗标准模型还能同步监测方案执行中的能效变化。当设备节能效果低于标准时,系统会立即发出提醒。节能方案执行完成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节能效果分析报表,清楚地显示实际节能情况与最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最终实现“标准可算、执行可测、效果可比”的供给侧节能闭环管理。
2024年2月,广州白云机场空调智慧节能系统在机场T1航站楼西一、西二指廊正式启动试运行。经过3个月的现场测试,算法调控区域较人工调控区域总用电能耗减少15%,节能效果显著。
在同年暑运高峰期,空调智慧节能系统的算法成功预判了出发大厅受强烈日照将出现局部温度异常上升的情况。根据系统指令,空调运维人员提前3小时启动增强制冷,提前1小时加大送风强度,确保了航站楼内温度适宜。实测数据还表明,空调智慧节能系统预测的温度误差可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做到了节能与舒适两不误。
目前,白云机场空调智慧节能算法已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6项,技术成果经中国航空运输协会评价认定为“国内领先”,荣获民航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并成功入选中国民用机场协会“四型机场(绿色)发展优秀实践案例”。此外,广州白云机场、白云信科、大连理工大学等单位联合编写的团体标准《机场航站楼环境控制系统信息模型标准》(T/CECS1457-2023),也已正式通过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审查并颁布实施,有效填补了国内机场在航站楼环境控制信息模型方面的技术规范空白。
未来,白云信科将持续推动创新,深化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的结合,进一步挖掘机场节能减排潜力,为绿色、低碳机场建设贡献更多科技力量。(中国民航报 通讯员项嘉懿、王婷)
![]()
(本文刊载于中国民航报2025年8月20日8版)
《智慧民航》导刊每周三
与广大读者见面
让我们一起
聚焦智慧民航建设热点
擘画全新未来
期待您的来稿!
投稿邮箱:icanews@163.com
编辑|张 薇
校对|张 彤
审核|韩 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