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9—11 日,岭南师范学院“三下乡”实践团队在德庆进入深度走访阶段。三天里,他们在老字号灶台前追蒸汽、在孔庙古檐下躲暴雨、在麻辣烫氤氲里补合影,也在烛光生日歌中哽咽落泪。镜头记录的,是技艺与文化的厚度,更是青春在磕绊中拔节的声音。
7 月 9 日清晨 5 点,天色墨蓝,摄影组已蹲守在德庆老字号“梁记竹篙粉”灶台前。石磨缓缓碾出雪白米浆,顺着竹篙透气布倾泻而下,蒸汽腾起,米香混着竹香扑面而来。店主师傅用布满老茧的指尖轻捻米粒,“百年老味,靠的是竹篙透气和慢火蒸功”。镜头紧追每一道工序,却在收尾时留下遗憾:队员因专注特写而忘记与师傅合影。“这一课叫‘细节’,比任何拍摄技巧都贵。”队员在日志里写下。
9 日下午,团队转战德庆学宫。大成殿重檐歇山顶在烈日下如铜镜耀眼。为拍短视频,队员们着汉服、捧竹简,反复走位,汗透衣背。谁知天像孩提,骤然暴雨倾盆,飞檐滴水如注。大家把机器抱在怀里,躲进廊下,顺势邀请学宫工作人员静姐现场教学拜师礼。拱手、俯身、奉茶,一套庄重礼仪在雨幕里更显肃穆。雨停后,镜头里出现一群游学孩童,他们学着队员行礼,童声清脆:“老师,请多指教!”古柏新枝随雨摇曳,仿佛为这场“跨时空课堂”鼓掌。
7 月 11 日,团队再赴学宫补拍空镜。静姐指着一株新栽侧柏介绍:“这是 2024 年从山东曲阜嫁接来的‘孔子后裔’,第一棵落户德庆。”镜头掠过翠绿针叶,落在孩子们好奇的眼睛里——文化传承的接力棒,就这样被悄悄递出。
11 日晚,一天的拍摄任务结束,支教组却悄悄“加班”。他们把白天录制的祝福剪成 30 秒短片:孩子们举着亲手画的卡片,奶声奶气喊出“副队哥哥生日快乐!”当视频在巷口麻辣烫店的大屏亮起,副队长愣了半秒,随即红了眼眶。蛋糕端上,烛光摇曳,十几名队员与隔壁桌食客一起合唱生日歌。竹签上的牛筋丸还在冒热气,镜头里的笑脸却先被泪水融化。“这是我在德庆吃过最辣的一顿,也是最甜的一顿。”副队说。
三天行程,团队共采集影像 260G、调研访谈 15 段,完成短视频 4 条、图文推送 6 篇。指导老师总结:“失误、暴雨、错过合影,都是课堂。孩子们教会我们敬畏,老师傅教会我们守拙,暴雨教会我们随机应变。”
德庆的夜色渐深,青石板路上还回荡着生日歌的余音。镜头关闭那一刻,队员们明白:所谓“三下乡”,不仅是把知识带下去,更是把成长的痕迹带回来。下一步,他们将把这些带着米香、雨味与泪光的素材,剪成两分钟纪录短片。
故事未完,青春继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