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中,内阁两派,斗争不仅背后狠狠斗,公开场合更是像斗鸡一样,谁也不放过谁。
严党和清流是文官的一体两面,无论名称如何,他们的手段都是一样的狠。
严党是因为利益,而结合在一起的一群人;
清流则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一同倒严,结成共同理想的一群人。
严党为了搞改稻为桑,可以直接下令淹了九个县,方便他们低价兼并土地。
清流对此义愤填膺,看起来很正义,其实他们只是为了夺权,手段甚至一点也不比严党差。
张居正的谋划
内阁会议上,公忠体国的胡宗宪,愿意承担浙江事件的全部责任。
嘉靖看出了他的苦心,将胡宗宪摘出来,允许他辞去浙江巡抚职位,改稻为桑还是让严党继续搞下去。
嘉靖心中还想着那五十万匹丝绸,以及七百五十万两银子。
张居正来到裕王府,告诉了裕王内阁的决议。
第一是让丝绸大户去买百姓的田,百姓卖田的钱,可以帮助自己过完一年,也就是“以改兼赈”;
第二个是胡宗宪要找户部去借粮,为了浙江的百姓的。
这就是内阁对和浙江大水和改稻为桑的打算,就是严党的打算。
这时内阁的徐阶和高拱,陪胡宗宪去户部借粮了,此刻裕王府只有裕王、张居正和谭纶。
裕王是心系百姓的人,他接着张居正的话,问是否能给胡宗宪调粮。
这时清流的张居正,却献了个非常“肉食者”的计谋。
其实很简单,就是不破不立。逼反了浙江,嘉靖必然不能再容严嵩,一举把严党拉下马。
裕王有些动心,但他本性仁和,下不了决心。
一般裕王都要问过师傅们的意思,张居正说徐阶和高拱都是这个意思。
一旁的谭纶说了一句,苦了浙江的百姓。
清流派真如此做,和严世蕃毁堤淹田真没有什么区别。
他们心中只想自己小群体的利益,心中没有百姓。
裕王李妃的主意
裕王妃是一个明白人,格局更大,考虑问题更远,不会轻易被清流利用。
她抱着儿子,问了裕王一个问题,你现在有几个儿子?
裕王不耐烦,也不知道她要说什么,直接回答我就这么一个儿子。
李妃说,有些事情本来不是一时能办好的,但有一条不能忘,我大明江山社稷。给王爷世子留下一个得民心的天下。连胡宗宪都知道爱护任地的百姓,难道王爷、你们还不如胡宗宪?
李妃这段话,就一个核心,切不可为党争失民心,毁了我大明的基业。
张居正立刻惭愧起来,谭纶在一边,也开始想法子帮助胡宗宪稳住局面。
李妃心里清楚,你们这些清流要夺权,拿老朱家的江山社稷为筹码,裕王好糊弄,我可不行。
谭纶决定帮着胡宗宪去江苏借粮,避免浙江百姓的田地被贱卖。
浙江关键一条,就是百姓有粮度过灾年。
谭纶还有一层担心,怕官吏层层盘剥,粮食到不了百姓手上。
于是裕王问起马宁远的继任者是谁?
张居正说起,严党挑选了新任杭州知府,高翰文,是前科探花,理学中人,已经拜在严世蕃门下。
清流可以下手的只有两个知县,但他们似乎看不上这两个位置。
李妃提出给两个县派两个好官去,谭纶也赞同。
于是他推荐了海瑞,这个候选人的命运很难说,可能只是一个炮灰。
张居正惯会给人戴高帽子,之前谭纶被他一句国士,不得不去浙江,如今张神童一篇锦绣文章,让海瑞到浙江卖命。
清流的对策
清流为了倒严,各种手段一点不比严党差,他们目的就是要自己上台执政。
胡宗宪去户部调粮,清流各种的推脱,将严党清流明面的矛盾展现出来。
严嵩甚至为了自己的学生,拉下脸去找徐阶借粮,清流依然装糊涂。
清流很清楚浙江没有粮食,就会闹出事情,严党就会出问题,而江苏的粮食都控制在清流手中,因此他们就坐山观虎斗。
胡宗宪为了浙江百姓,拖着病体去江苏借粮。
他多年好友赵贞吉,居然说双方,都不想让我借粮给你。
清流一定是有传话给赵,小阁老有没有传话就不知道了,赵大人就是糊弄。
可见朝廷这么多人,真正为百姓着想的人太少了。
严党和清流高层,都提前给自己找替罪羊,这些人只是斗争中的耗材。
高翰文拜见了小阁老,严世蕃难得有笑容,并拿出一套文房四宝给自己的新弟子。罗龙文这样的官僚一问话,就知道眼前的人有几斤几两。
小阁老则说,高翰文原本就是给自己找的一个遮挡。
张居正等人选海瑞,也是指望他去拼命为清流争利益,并非为了百姓。
严党和清流的斗争从朝廷到浙江,朝堂和地方的博弈是一层推一层,朝堂博弈——地方执行——新的事件——朝堂博弈。
因为海瑞、高翰文的到来,阻碍了郑必昌、何茂才原来的议案。
这才有了海瑞捅破了浙江的天,严党和清流在内阁斗得你死我活。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