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6日下午,数码博主楼斌Robin的一条剃须刀测评视频质疑“徕芬剃须刀竟然打不过飞科”,半天内播放量就突破了百万。
谁也没想到,视频引来徕芬科技创始人兼CEO叶洪新亲自下场,他直接转发视频并开怼“扒一扒号称独立客观的评测机构是怎么收费的,收钱办事没问题,但不能没有良心”。
随后,叶洪新在评论区回复网友称,“我怼的不是楼斌,是他亲哥潘坚,徕芬的前员工”, 一句话让这场产品测评争议瞬间缠上了一些陈年往事,演变成了一场全民围观的CEO与前员工“互撕大戏”。
不过纷争结束得也很快,8月18日,叶洪新删除了所有相关微博,并发布声明“翻篇,志不在此,在星辰大海”。博主@楼斌Robin也表示风波到此为止,若不再有侵犯名誉的事情,将不再追究。
![]()
三方对质:从“测评不公”到“500万分手费”的罗生门
1. 叶洪新:他零元入股拿500万补偿,还勾结内部骗50万商单
按照叶洪新的说法潘坚是2021年底加入徕芬的,当时算不上联合创始人,但也算核心成员,负责新媒体业务。
“他是零元入场,没带一分钱,也没参与过融资”,叶洪新强调,后来投资人对潘坚的评价是“利己心重,对融资是障碍”,加上潘坚的工作成果没达到股权协议的生效条件,2022年双方谈妥离职时徕芬给了他500万元 “分手费”,“这已经是看在他早期做新媒体有贡献的份上,够体面了”。
![]()
可在叶洪新眼里,潘坚的体面只维持了一年。
2023年双方短暂恢复合作时,潘坚搞出了一件让公司炸锅的事“他跟我们内部员工串通,搞了个0成本的内容合作,却向公司报价50万元,钱还真被他收走了,直到财务对账才发现猫腻,之后我们就永久解除了合作”。
更让叶洪新无法接受的是,他声称潘坚离职后“转身就帮竞品打我们”,“先是服务做电动牙刷的竞品,把我们牙刷业务打得很惨;今年又开始帮飞科做剃须刀,这次测评就是他在背后主导的,他太了解徕芬的弱点了,这不是公平竞争,是‘精准打击’”。
为了证明自己没说谎叶洪新还晒出了一张聊天记录截图,内容是共同朋友透露的消息“潘坚放话,徕芬未来做什么品类,他就跟什么品类的竞品合作,因为之前打牙刷已经‘打赢了’”。
2. 潘坚:他承诺的7%股权值上亿,500万只是零头
面对叶洪新的指控,潘坚在8月17日下午发长文反击,字里行间满是“被坑”的委屈。
他首先否认了零元入股的说法,反而抛出了一个更惊人的细节“2021年叶洪新拉我入伙时,口头承诺给我上市前5%、上市后2%的股份,还说‘我们是兄弟,先干活,股份合同后面补’”。 潘坚称,正是因为这份信任他才带着自己运营的“微机分”团队(当时已小有名气的测评机构)加入徕芬,帮其搭建新媒体体系,甚至把自己的资源免费给公司用。
至于500万的“分手费”,潘坚直言“这是被压缩后的结果”,“2022年谈离职时,按当时徕芬的估值,7%的股份至少值一个多亿,最后只给了500万,说是补偿,其实是逼我妥协”。
![]()
他还晒出了一份早期工作记录,里面有他帮徕芬策划B站发布会的方案,正是2021年那场 粗糙却爆火的发布会,让徕芬吹风机从月销5单冲到年销1亿,“我没功劳也有苦劳,怎么就成了‘没贡献’”?
而针对50万商单的争议,潘坚的解释是“中间有误会”:“那个项目本身确实是免费合作,但需要找外部团队做执行,我提前跟公司说过要付中间人费用,公司当时是同意的,现在怎么成了骗钱”?
3. 楼斌:一刀未剪,699元本就该比399元好
夹在中间的楼斌则始终强调“测评的专业性”。他在回应视频里,把测试过程拆解得明明白白“我们选的是24小时没刮的‘日常胡渣’,这是大多数用户的真实场景;测试前每款剃须刀都充满电,刀头也都清洁过,保证变量一致”。
楼斌还透露,为了确保结果准确团队在正式拍摄前测了几十轮,“每次都是飞科稍好一点,徕芬的胡茬残留量虽然不多,但确实能看出来”。
![]()
他甚至直接回怼叶洪新的“收费质疑”,“我们跟飞科有合作,但视频里该说的缺点没藏着,比如飞科的噪音比徕芬大,我也明确提了。反观徕芬卖699元比飞科贵300元,就算测出来更干净也是应该的,现在结果反过来难道还不让说”?
为了自证清白,楼斌还放出了测试的“一刀未剪”原片,时长近20分钟,镜头全程对着下巴,没有任何剪辑痕迹。“观众可以自己看,也可以买两台机器回家测,事实不会骗人”。
徕芬的有了焦虑?
了解徕芬的人都知道,它是靠高速吹风机出圈的。2021年,叶洪新把对标戴森3000元的吹风机卖到599元,靠着高性价比和B站、抖音的流量营销,一年就做到1亿销售额。
但从2024年开始,300元以下的吹风机“平替品”开始围剿市场。
GfK中怡康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线上吹风机市场300元以下价格段的份额同比涨了11个百分点,销量增速高达76.8%。
而徕芬的吹风机除了两款入门款,其余都在399元以上,价格优势不再。叶洪新自己也承认,“曾经我们是颠覆者,现在成了被平替的对象”。
再来看电动牙刷业务,2023年徕芬推出“扫振牙刷”喊出“把30元刷头降到9.9元”的口号,试图复制吹风机的成功。
但据潘坚透露,2024年徕芬牙刷产品线净亏损8000万,叶洪新也曾在微博上吐槽“299元的售价毛利不到40%,而对手的毛利有70%,他们靠低价套路抢市场,我们根本扛不住”。
在吹风机增长放缓、牙刷亏损的背景下,今年5月推出的剃须刀带着徕芬的期待。叶洪新对这款产品的期待值拉满,称之为“四年研发的巅峰之作”,甚至放话“要代表国产剃须刀跟国际大牌掰手腕”。
有意思的是,叶洪新曾透露,2024年12月他专门拜访过飞科董事长李丐腾,双方还达成了 国产品牌团结对外的共识。
测评机构的中立,该如何界定?
这次事件中,最受争议的就是“测评的公正性”。
楼斌团队虽然放出了原片,但始终没主动披露“测评主导者是徕芬前员工潘坚”这一关键信息。
数码行业分析师王磊就指出“测评机构可以接商单,但必须公开利益关联。比如‘本视频含飞科合作内容,测评者亲属曾任职徕芬’,这样消费者才能客观判断,而不是被信息差误导”。
事实上,这不是测评圈第一次陷入公正危机。此前罗永浩与王自如的“世纪对质”,也是因为测评中涉及利益关联未披露。
而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测评是购买决策的重要参考,一旦公信力受损整个行业都会受影响。就像有网友评论“现在看测评先得猜博主有没有收钱,太累了”。
消费电子行业最终拼的不是“嘴炮”,而是产品力。就像潘坚在最后回应里说的“竞争是商业常态,回归产品才是根本”,这句话,或许是这场风波里最清醒的一句总结。
(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信息,请谨慎辨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